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发挥学生群体的德育功效

德育教育论文|发挥学生群体的德育功效

时间:2023-02-24 20:31:11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德育教育论文|发挥学生群体的德育功效

   班级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点和落脚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支点,更是推进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并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以服从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动力为出发点,以育人为目标,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并有实效的、多形式的职业学校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
    学生群体是学生中自发组成的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群众性组织,是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重学生群体建设,充分发挥群体的德育功效,活跃班级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故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班级组织,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使这些学生群体成为职业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学生群体是自我意识的支点,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
    学生群体作为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已逐渐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舞台,并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群体建设中要突出体现一个“自”字。
    1、“变学校组织为学生自发”,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学生群体是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故作为群体建设的主体---学生,班主任在协助和指导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体现学生的特长,突出学生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如“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组织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倒挂,往往是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建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制度,来确保群体的顺利开展,并且群体的类型往往因学校工作和老师教学的需要而定,学生在这些群体中选择参加,学校通过人员调配和组织协调以确保群体的“生命”,指导老师提出活动意见,学生只须需按要求参与,而往往“获奖”的,得到指导的及有“突出表现”的,总还是集中在一些“特长生”身上。所以往往使群体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同学对群体缺乏积极性,制约了群体的健康发展。
    “变学校组织为学生自发”,群体建设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打破原有的老师组织,制定计划,发动参与的学生“第二课堂”形式,来建立学生“业余群体”的方式,针对学生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建业余群体,变“教师需要”为“学生需要”,从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和要求出发,来确定组织何种群体,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2、学生群体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群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形成群体的特色,应充分发掘个人潜能,突出个人特长,并为职校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群体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担负起处理群体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不断总结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使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激发起极大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
    3、学生群体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
    学生业余群体的建立,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一项“事业”,让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集体生活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并感受集体荣誉和集体凝聚力,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更加关心群体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主动的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群体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肯定的位置,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途径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良好职业意识、处世共事及行为规范养成的载体。
    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途径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及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行为规范的载体。因此,在群体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群体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职校学生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它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途径之一。学生的培养过程不仅要有理论和实践教育环节,更要在劳动观点、动手能力及认识社会、认同社会上多做文章,而这些特别需要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支撑作用。
    通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亲身参与,即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各种群体的积极性,并主动积极地投身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从社会生活的参与中增长见识。
    学生群体这一特殊教育群体,其方式特别贴切社会,可成为学生走上社会的前奏,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借着学生群体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毅力。“磨练”对年轻人、特别是即将工作的职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平时他们很少有磨练的机会,生活环境太好,如果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是成不了大器的,有的甚至会产生接触社会恐惧症,借着学生群体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开拓自己的事业,在事业和共事中,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并学到为人处世、合作共事的方法,学到许多课本上绝对学不到的东西。
    三、学生群体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常青树
    学生群体作为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在不同的学生时期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故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因此,群体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
    1、把握时代性,强化导向性
    把握群体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群体建设的导向性功能。群体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在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在群体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处世做人教育、合作共事教育、创新奋斗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的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原则性,突出多元性
    群体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此项原则不能也不可改变。在把握群体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群体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增强预见性,具有前瞻性
群体建设之初,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学生群体建立的宗旨,要挖掘群体中潜伏的未来性,预见性,群体宗旨的确立要具有前瞻性。注意与未来职业教育相联系,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并把它融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优质育人环境的营造,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之中,为学生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德育教育论文|发挥学生群体的德育功效

【德育教育论文|发挥学生群体的德育功效】相关文章:

学生德育教育论文08-13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05-31

有关大学德育教育的论文08-15

技校职校德育教育论文08-13

浅议现代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论文08-15

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08-24

德育教育论文: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及对策初探08-1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数学论文05-31

小学生德育教育尝试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