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职教论文|中职招生热背后的思考
从1999年开始,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其中最严重的一年有几所职业学校濒临倒闭的危险。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中职招生工作难度逐年加大,加之中专、技校等招生大战愈演愈烈,招生难、难招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市自2001年起又呈回升趋势,各职业学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热度持续提高,职业教育又进入一个辉煌时期。笔者认为职教当前的兴盛,有社会大背景的原因,职业教育如想长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职教工作者应对当前的情况作一个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进一步扭转职业教育的观念,苦练内功并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否则职业教育的辉煌将是短暂的。
一、 职业教育再度辉煌的原因
1、生源高峰的来临 这是职校招生形势火爆的最直接的原因。从2001年开始就全省而言,初中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这种上升的势头将保持到2006年,所以最近几年职中生源将继续攀升。
2、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扩增 中国的入世,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的堀起,社会需要大批有文化且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这为职高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的渠道,有一技之长的职高毕业生供不应求已成普遍现象,高级技工严重缺泛成为当前许多制造企业发展的难题,技能较强的职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此外劳务输出市场的放开,为职高生境外就业提供了机会,职高生也能圆出国梦。
3、高校绿色通道的扩容 对口单招规模的扩大,为职高生接受高层次教育开辟了绿色通道。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尤其大专院校对职中招生逐年递增,使职中生升入高校的人数迅速扩增,吸引了一大批从普中升学把握不大的学生,尤其是单招的专业相对来说是社会就业的热门专业,这更加剧了部分学生家长对职校的青睐。
二、辉煌背后的隐忧
1、从社会文化背景看,受两千多年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理念仍根深蒂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甚至一部分领导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一等的二类教育,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大失误,从而导致政府对职教重视不够,经济上除了教师工资以外再没有任何投入。此外家长对职业教育认识有误差,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家长将小孩送到职业学校,并未指望小孩能学到什么,而是“长长大”,等到了就业年龄再说。在这样的认识下,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漠不关心,懒于过问,往往使职校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
2、从师资上看,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由于职业教育不受人重视,没有教师愿意从事职业教育,这几年职业教育进的教师少,出的教师多,从而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从生源素质看,学生入学的门槛普遍较低,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行为素质较差,给后续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原来文化素质教育目标无法实现,教材偏难,过分重理论性和系统性。再比如,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玩心重,惰性大,教育管理难。这些使职业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目标,学生也未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4、从学生的技能培训看,职校生的技能训练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既有高中文化素质又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技术工人,而这个目标在多数职校难以落实。①学校缺少与专业相配套的技能培训基地;②缺少相应的训练经费;③没有与技能训练相配套的指导教师队伍。许多职校学生的技能训练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上。一方面舆论界在宣传,强调技术工人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高级技工人才培养机制仍然未能真正形成,高级技工很难从职校培养出来。
5、从就业形势和质量看,学生就业火爆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职教体系未能跟上变化,上级主管部门统得又太死,对文化课重视有余,对专业课关注不足,很少给职校以办学自主权,职业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就被根本性削弱。表现在学生就业的岗位技术含量不高,稳定性差,回头率(或者说流动率)高,有的仅仅是作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企业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职高生又难以适应。原因是职校技能训练抓得不实,学生的职业能力未能真正形成,就业竟争力很弱。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职业教育不容乐观,长此以往职业学校不仅很难承担社会赋予学校的重任,同时也削弱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后劲,很难说,当前辉煌同时,就不在孕育新的衰败期的到来。
三、 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更新观念
长期以来,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上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认为应让双差生、高考落榜生接受职业教育等等。在招生时所有普中招满后才能让职校招生,数量和质量均不足,这都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所以职业教育也必须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支撑。
2、要增加职业学校技能指导教师的编制
目前,我市职教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技能指导教师采取“双师型”模式,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胜任理论教学的同时要获得中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能胜任技能课的教学,这种模式对促进技能指导教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虽然获得了“双师型”教师的称号,但不能很好地安心于技能教学的岗位;也有一些“双师型”教师由于长期不练,技能退化较快,远不能胜任当前的技能教育指导。同时既从事理论教学又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很难适应技能集中训练的模式,在从事理论教学时教师很难抽出一个集中的时间进行技能指导,往往采取的是轮流式、流水式的指导方法,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故增加专门的技能指导教师编制,允许学校从工厂聘请能工巧匠来校作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无疑会对职校的技能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配备进行调控。一是在师资调配上予以适当倾斜,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水平的不高;二是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职校任教,并注重名师的培养,通过名师带动创建名校,培养名生。
3、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很多,如:可以降低技能教育的成本,促进产教结合的实施,拓宽学生技能训练的层面,同时又能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接受企业生产与管理的熏陶,增强教育的效果。但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普遍的现象是企业要享受职业教育的成果,不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原因是怕影响企业的效益。如果政府能建立一种企业参与职教的奖励制度,对参与和支持职教效果好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如免税、减税、抵税等),政府既然允许福利企业的存在,为什么就不能再设一个“职业教育福利企业”呢?产学双方要努力加强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尽快地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4、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为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发展,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5、坚持“先培训(教育),后上岗,严格持证上岗“的劳动准入制度
我国用人制度中“重学历,、轻能力、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倾向,制成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劳动者不重视提高自己的技能。要扭转这种倾向,除了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制度,严格要求持证上岗。有了这种制度,职业教育在培训和教育中才有明确的标准,职校学生才有提高自己技能的积极性。
【职教论文|中职招生热背后的思考】相关文章: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之我见05-31
中职教改论文08-13
关于中职教育的论文08-21
职教论文--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思考08-13
龙芯背后的思考08-13
中职教师德育论文08-13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06-08
我国职教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