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选择理论
[摘要] 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许多误区:以“关系”为焦点,而不是以职业教育问题为焦点;局限于线性分析,忽视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过分追求确定性,忽视了不确定性;追求宏观规律,缺乏对微观机制的研究;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的作用。本文在突破原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选择理论模型”,以求达到对复杂问题的复杂理解。
[作者简介] 徐国庆,常州技术师范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在读博士生。
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理解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预测和控制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研究这一理论问题更是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但是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许多误区,因此要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首先必须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式。
一、研究范式的转变
这里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以表达本研究在方法论上转变的深度与广度。原有研究范式在下列几方面存在根本缺陷。
1.以“关系”为焦点,而不是以职业教育问题为焦点
以往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其着眼点往往在于这些因素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而不是职业教育问题,当然也不是政治、经济等问题。这显然是受了“规律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一观念的影响。这种研究范式,容易把研究者的目光投向职业教育问题以外,而不是职业教育问题本身,这就难免使得其研究结果缺乏应用价值。因此,本研究在方法论上要突破的第一点便是从“以关系为焦点”,转向“以问题为焦点”。
但是,职业教育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比如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课程等。对不同的职业教育问题而言,对它产生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具体因素是不相同的,其作用的方式也是不相同的。因此,笼统地以“职业教育”为核心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仍然是不够的,而必须进一步深入到职业教育中的各个具体问题。本文拟选取职业教育中的三个核心问题,即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课程为对象进行研究。
2.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的线性分析
以往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往往都有一个假设,那就是认为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线性的,即认为前面的原因只会导致后面唯一的结果,井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孤立地发生的。比如认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充。但问题是,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和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有了很大发展,而职业教育规模却小了很多,如何解释?另外,美国的经济水平远比德国发达,但为什么美国的职业教育不如德国发达?显然,传统的理论都无法解释这些现象。
事实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并非线性的:(1)每一种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都有多种可能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作用;(2)每一种因素最终的影响作用,不是取决于它自身,而是取决于它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影响作用的性质还要取决于已有的职业教育自身的状况;(4)要充分考虑到偶发因素的作用,因为它虽然是偶然的,但却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3.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的确定性分析
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认为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固定的,其中存在一个确定不变的规律,而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努力揭示这一规律,以便一劳永逸。用现在所流行的话语来说,这就是现代主义所努力追求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
且不论是否像后现代主义所批评的那样,“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是完全错误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试图在这些因素与职业教育之间建立一种固定的、确定的关系是不可能的,即使打破线性的分析方法,采用交互分析的方法也是如此。如果一定要寻求确定性的话,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获得“它们对职业教育是有影响的”这一毫无实质意义的命题。事实上,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能够获得的,只能是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
4.追求宏观规律,缺乏对微观机制的研究
以往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往往是直接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追求宏观规律;似乎这种影响作用是直接发生的,完全排除“人”在其中的作用。这是一种不见“人”的研究。事实上,既然职业教育是人的活动,那么任何因素的影响作用都必须以人为中介。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必须把人的活动纳入研究范围,对其中的微观机制进行研究。
对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来说,离她们最近的便是人,包括学生、家长、工商业雇主、技术人员等等,而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因此对微观机制的研究,对她们来说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5.完全排除主观因素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把“人”完全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就必然排除主观因素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而这又为传统研究范式追求确定性、追求宏观叙述提供了支持。这就是所谓的对“客观规律”的追求。这种研究范式显然是受了自然科学中的实证主义的影响。且不论自然世界中是否存在客观规律(这一观点也正在受到许多理论流派的挑战),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有一个根本区别,那就是社会现象都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而人是有主观意识的。既然人有主观意识,那么人就不是在准确无误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建构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因此,完全排除主观因素,力图追求客观规律的研究才真正是“不客观”的。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题目的表述中使用了“选择”一词。这一词的使用,本身便包含了对主观性的突出强调。事实上,对主观性的强调与研究目前已成为许多社会科学的共识和趋势,并因而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流派,如哲学中的解释学、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等。在职业教育研究中,自然也不能回避这一事实。
二、分析框架的建立
根据本文的观点,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职业教育之间建立某种确定的定律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能够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职业教育问题提供思维工具。这一分析框架用下图表示。这一分析框架表明:
1.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课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特定时空范围的概念,要随着国家、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使得理解这种变化成了职业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一命题虽然很简单,却是以下七个命题的前提。
2.之所以会变化,是因为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和它们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职业教育的模式、规模与课程必然也要发生变化。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可粗略地划分为六大类:经济、文化、工作、教育、社会、政治。因此,从宏观上看,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现实形态有它存在的客观性。
3.在这六类因素中,每一类都包括许多更为具体的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有:GDP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的理性化程度、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式、劳动力失业状况等;文化因素主要指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工作因素包括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工作组织形式等;教育因素主要有:教育哲学、教育体系的发展、职业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等。
4.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影响作用不是线性的,其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例如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能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必须,另一方面却可能出现技术排斥工人的现象,造成工人失业,使得许多人为了寻求就业的稳定而去追求高学历,从而阻碍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充。其最终作用到底如何,要取决于它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因此,每一种因素都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而是要和其它因素发生交互作用,最后作为合力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产生影响。比如日本企业内培训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它和日本企业管理的两大制度,即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和日本企业结构以大型企业为主,以及日本战后失业率很低也密切相关。
6.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与学生和家长、企业、政府、学校的职业教育观发生相互作用,影响他们的职业教育观来实现的。现实的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有它存在的主观性。如果某种因素的影响没有被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或是学校所认识,那么它的影响只能是潜在的,也许永远不会发生现实作用。
7.现实的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是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多方面交互作用达成的一种平衡。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在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选择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每一方作用的大小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确定的。比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下滑,以及综合高中的出现,在其中起了极为关键作用的便是学生与家长的升学愿望。这里不仅把政府看作为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
8.经济、文化、工作、教育、社会、政治这六大类因素在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选择中的作用也是不均衡的,某些因素由于其作用特别强大,有可能会掩盖其它因素的作用。比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下滑,关键因素便不在教育外部,而是在教育内部,那就是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普高热。它的负向作用远远超过了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相应发展这一正向作用。
三、因素描述
下面对经济、文化、工作、教育、社会与政治这六大类因素的内涵及其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选择的可能影响作用做一粗略阐述。
(一)经济因素
1.GDP增长状况
一般地说,GDP的增长,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充,当然,这一效应到底如何,还要视其它因素的作用而定。另外,就业机会的增多,社会处于低失业状态,有可能使得雇主为了争夺工人而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带来职业教育模式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职业教育课程。比如日本的企业内培训和德国的双元制在二战以后的迅速发展。都和当时她们的失业率很低有密切关系。
2.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经济现代化的程度,可以由低到高把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传统农业型经济;正在进行现代化,但仍贫穷的经济;富裕但仍在进行现代化的经济;富裕并且已完成现代化的经济。从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来看,尚没有国家进入第四个阶段,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第三阶段,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第二阶段。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其间的差距绝非仅仅是GDP在量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社会形态可能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由于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因而可能会非常强调职业教育,导致其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充,并且其课程往往功利主义比较强。而富裕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则可能更多地考虑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它的社会作用,如它在消除社会不公正中的作用。
3.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国际上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新福特主义(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和后福特主义(以德国、日本、新加坡为代表)。新福特主义主张通过减少国家、社会和工会对经济干预的力量,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减少工资、税收开支等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他们对竞争性个人主义很推崇。后福特主义则反对新福特主义的通过降低劳动力报酬和抨击劳动力保护法来建立高度弹性的市场以发展经济的战略,主张通过政府、雇主和工会的合作,给所有工人提供好的工作条件、高工资,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劳资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等措施,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魔术经济”,来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当然经济发展模式除了这一划分外,还有我国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一划分等。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对职业教育模式产生影响。如新福特主义国家职业教育运作通常采取自由市场模式,而后福特主义国家职业教育运作则通常采取国家社会模式。
4.市场的理性化程度
即市场的混乱程度。混乱的市场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市场奖励的不是市场经济的根本——产品质量,而是假劣、克扣工资、广告效应等其它要素。市场主体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获得利润,而是通过假冒伪劣,坑害顾客,或是克扣、甚至拖欠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获得利润,或是通过不真实的广告,欺骗顾客,来达到赢利目的。
异化了的市场经济损害的并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本身,它同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只有当市场主体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时,他们才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要求,才会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充和模式的转换。而在一个蔑视产品质量的市场经济中,职业教育是不存在发展的根基的。
5.产业结构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规模的大量扩充,以及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革命。正是工业革命使得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向了以工业为主,才使得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而当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的时候,职业教育必然又要面临一个新的全面的变革。尽管这一变革已开始发生,但对于它在未来的发展我们知道得事实上并不多。
6.企业结构
企业结构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这里暂时只讨论企业的规模结构。无疑,一个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国家,和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国家相比,其职业教育模式会有很大差别。大型企业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对企业文化的个性的突出强调,更倾向于实施企业内培训,而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以及企业的个性不是很突出,因此更倾向于劳动力的社会公共培养模式。
企业结构会对职业教育课程产生影响。在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企业更倾向于自己培养劳动力,因此学校职业教育的课程更倾向于普通性,而不是岗位相关性;而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企业对劳动力的公共培养依赖比较大,因此其课程往往更倾向于岗位相关性。
7.劳动力市场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大致可划分为两类: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是一种鼓励员工在雇主之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但限制不合格员工进入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沿提升阶梯垂直流动的市场。流动的凭据是其对公司的绩效。在这种市场中,从外部直接进入高于初始职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劳动力市场的类型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乃至课程。一般地说,实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其职业教育模式多为学校本位;实行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其职业教育模式则取决于其它因素。
8.劳动力失业状况等
一个国家的失业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职业教育的规模。如果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职业的就业率高,而与职业教育相对应的职业的就业率低,则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学术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自然降低。反之,如果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就业状况比较差,而与职业教育相对应的职业的就业状况较好,则许多人会选择职业教育,从而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九十年代初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因为九十年代初,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甚至比大学生还好,并且职业教育年限短,因此那时许多学生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另外,失业状况还会影响到职业教育模式,日本的企业内培训和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很重要的例证。
(二)文化因素
主要指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因素,因为它在我国表现得特别突出。
(三)工作
1.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
一般地说,随着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的提高,职业教育课程发生根本转变是必须的。在当前,设备越来越高级,它直接导致了工人技能的变化,要求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以操作复杂的设备;工作的任务逐渐从体力任务转向脑力任务。而抽象任务需要心智技能,如符号的和抽象的思维能力,这就使得职业教育课程要由以行为主义为基础转向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基础。同时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使得终身职业教育成为必须,它对职业教育课程变革的影响更是具有根本性的。美国人称这种新的职业教育为“生涯教育”,英国人则称为“新职业主义”。
但是,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对职业教育规模的影响却是难以确定的。工业经济时代,技术提高确实对职业教育规模扩充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后工业阶段,职业教育规模将继续扩充,还是萎缩,或是把大量职业教育转向服务行业,目前尚难以确定。
2.工作组织形式
近年来,企业的管理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如即时生产(justin-time manufacturing)、参与式管理、过程控制,以及对团队的日益强调等,这些也都导致了工作性质的变化。工人们不再仅仅要求完成一些重复性的任务,而要求能够做许多工作,需要对他们在工作组织中的角色有更为广泛的理解,能够和团队一起工作,掌握高水平的交际能力以及计算机技能。这不仅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的学问知识(如数学和自然科学),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能创造性地思维、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并学会如何学习。这些变化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做根本性变革。
(四)社会因素
1.人口状况
人口中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技能水平结构、出生率等要素,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要素,它对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有较大影响。比如当前我国技师非常紧缺,那么技师培训就可能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生长点。出生率的高低也是职业教育规模起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社会分层
一个社会的分层过于明显,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过大,并且社会的垂直流动很困难,则有可能使得社会成员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原有社会地位的愿望很强烈,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普通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从而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困难。
(五)政治因素
1.政治民主化程度
非常强调民主的国家,必然也非常强调教育民主,反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离,主张实施综合高中。在课程上,则非常强调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的整合,美国和英国的综合高中的建立,都和其突出地强调民主有很大联系。
2.战争
战争对职业教育的破坏作用是无疑的,但战后却可能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如美国社区学院在二战结束后的大规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退伍军人就业法》。
(六)教育因素
1.教育哲学
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们进行的,因此他们的教育哲学必然会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模式与课程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当某种教育哲学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观念时,便可把它看做为脱离个体而存在的一个宏观因素。比如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和美国教育哲学中认为职业性也应成为高等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有直接关系。美国综合高中的发展,则和他们对教育民主的突出强调,反对教育中的双轨制有直接关系。
2.教育体系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教育体系中其它部分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有时这种作用甚至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下滑,便和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日本学校职业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的萎缩,也和日本当时高等教育的急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日本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急速发展后,目前甚至出现了中等教育阶段是否还需要职业教育的讨论。
教育体系的发展,还可能影响到职业教育模式乃至课程。因为当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困难时,职业学校有可能会去寻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如我国综合高中的出现,便和当前职业教育的困境有很密切的联系。我国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积极地寻求校企合作也和此密切相关。
3.职业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
职业教育自身的设施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也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办学的困难,就和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比较差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一职业技术教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要想建立某种确定的“定律”是不可能的,而只能建立某种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一些主要的宏观因素的内涵及其可能的作用做了简略论述,限于篇幅,尚未能涉及到微观机制。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已穷尽了所有宏观因素。事实上,不仅未来可能出现哪些对职业教育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宏观因素是难以预料的,就是穷尽已发生过作用的因素也是不可能的。
责编:花勇
【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选择理论】相关文章:
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探讨08-07
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探讨08-17
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驱动模式08-13
浅析“板块模式”的理论及应用08-05
浅谈“学案助学法”的理论与模式08-17
社保基金筹资模式的选择08-05
课程整合的条件及模式初探08-17
融资模式效率比较与我国融资模式的选择08-06
引进英国BTEC课程模式 改革传统课程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