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理性看待职业教育中的“数控热”
湖南省湘潭市工业贸易学校 许俊丰 [内容摘要]随着数控技术应用的普及,对数控操作工人的要求急增,因在在职业学校中出现了一股“数控热”学生日益增多,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隐患,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控 技能 实训 师资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这样高的增长率导致出口也相应增加,同时,由于加入WTO,国际企业也加强了在我国的投资,“MADE IN CHINA”已经是全球商品中的一种常见标识,与之相应的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日益尖锐的质量、成本和时间的压力、国际竞争的要求迫使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复杂的机械系统在我国大量被投入使用。掌握和操作这些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是不能由只靠力气工作的“民工”可以担当的,必须由懂得相应专业的技术工人才能胜任。因此,在近两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技工荒”就理顺成章了。
鉴于此,国家也意识到了这种技术工人奇缺的问题,决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从国务院最近连续召开职教工作会议,发布职教工作方案可以得到证明),同时,由于机器和设备的更新,机械加工类工人也改变了过去那种脏、累的工作环境,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首选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优质学校日新月异,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其中以机械加工类专业发展最快,特别是数控和模具两个专业(笔者比较了解的两所职业学校,浙江宁波某学校机电部一个年级八个班中有七个是数控班,而我省湖南某学校一个年级中光数控和模具两专业的班级就高达20个班,笔者所在地区一些学校、一些原来的优势专业(有些甚至是省重点专业)都逐渐萎缩,数控类专业却逐年壮大。
面对这种喜人的来势,作为一名从事机械类教学工作的职校教师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在高兴之余冷静的思考又感到有些许的担忧:毕竟学生人数的增多不等于教育的成功,检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培养了合格的人才。而各个学校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
一、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毕业生空有其名。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所学专业的技能,对机械加工类的技能要求尤其重要,学生在毕业后应具备起码的动手操作机械或设备的能力。但与其他一些专业相比较,如财会专业,只需一把算盘,一本账簿和些模拟钞在教室即可完成训练,计算机专业则只要在一台电脑前可完成所有训练,机械加工类的技能训练对教学设施的要求则高得多:设备多且贵(工位、机床乃至数控机床,花费少则几千,多达数十万);场地大(要有制图室、钳工房、普车间、仿真模拟室、数控车间甚至加工中心);费用大(实训的耗材多且不可重复利用);人员多(别的专业可以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而在机床前,一名教师理论上讲最多指导十个学生),绝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和经济实力来完成这些训练,再加上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所以多数学校在实际中实训大打折扣,这样的毕业生质量可想而知,而最终的结果是影响学校声誉,浪费国家资源。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与学都困难。
选择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慕名而来”,对专业学习的困难认识不够,同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基础也不够(相当学生初中的数学、物理知识等近似于0),学生学习的欲望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再加上专业本身的理论较难,教材单调、枯燥,导致大多数学校教与学现状是:学生大多数不想学或想学又学不好,教师教不动,教不通,教学效果很差,形成了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导致机械类班级学习成绩最差,班级最难带,教师最不愿上的局面,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教师也不满意,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好的工作岗位应聘、面试选不上(选上也做不长久),最终只能上技术要求很低的流水线,与其最初的入学目标大相径庭。
三、专业教师奇缺,师资整体质量不高。
前面讲过,市场需求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对相应的专业教师需求日益增多,但在实际上由于专业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大学很少(全国仅八所),其毕业生从事职教工作的又不多,所以现在职校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师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很少,大多数为相近专业转行(有的县属学校,甚至是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培养的)。同时由于教师少,大多数专业教师需超负荷工作,一人身兼数门专业课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工作对教学效果肯定有不少的负面影响,因此,现在的职业学校中机械类专业教师奇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四、办学理念比较陈旧,落后时代潮流
一些职业学校的领导仍然用传统的普教模式办学,过分地注重语、数、外等文化公共课的作用;继续将学历教育的“文凭”意识摆在首位;轻视技能训练,将实训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就业上不积极谋求专业对口,只要能推荐,有厂接受就行;同时办机械类专业积极性高,但又舍不得将大量的财力投到教学设施上;“外行领导内行”;等等,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机械类专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调查了解到,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不是个别学校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认真解决,将严重制约机械加工类专业的毕业生质量,挫伤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使现在的招生火爆局面成为昙花一现,给学校,乃至职业教育带来沉重打击。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并于今年参加了中德职教师资培训项目机电专业组到德国实地学习一个半月,了解了推动德国经济腾飞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这一堪称全球职业教育的最成功典范。通过学习的体会,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出一些建议,供各位同行的专家们指正。
一是加大经济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造福国家和社会、个人的社会事业,政府有责任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对专业实训场所、设备的建设,不能光喊不做。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也应加大对机械加工类教学设施的投入,国家的政策是“以市场为导向”,现在劳动力最缺的就是机械加工类专业工人,学校应集全校之力,重点办好这些专业。
二是切实加强实训,努力培养学生技能。
职教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该是各种能力最重要的,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将技能训练摆到第一位,同时,学校和教师也不能一定要在实训场所十分齐全的条件下才认真开展,而应当合理安排,用有限的条件同样可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首先,充分重视实训,实训应有计划,要进课表,列入专业课程设置中,以制度形势强调学生必须参加,而不能安排在课余的兴趣班,其次应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对场地小、工位少的学校,可以几个班轮换着进行,将星期六、天,甚至晚上也利用起来,再有是严格实训的要求,往往学校费很大力气组织了实训,学生却嫌脏怕累,不认真操作,几个小时的实训时间东瞧瞧,西逛逛,就是不动手,而指导教师又不能像教室那样管理,所以实训时需严格制定考核要求,必须要个个过关,保证实训质量。另外,加强校外实习的作用。学校应积极寻求专业对口的企业工厂,认真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
三是要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职业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中理论课最难教,是教师最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教材内容面面俱到,深奥枯燥;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古板,再加上学生学习的不自觉,造成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困难,而在德国职业教育教材不再分科目,而是按模块(项目)设置,另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工具(幻灯片、模型、图纸、软件等)样样齐全,同时教学方法也形式多样(如著名的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和谐自然,效果非常好。在我国现在的状况下,教师也可以做得很好:首先是改编教材,教师对所教课程应以“实用”、“够用”为准则,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想方设法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机械基础》中工程力学部分的一些强度校核知识,只要教给学生计算公式并怎么应用即可,而不必费力地指导公式的由来。其次是联系实际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机械类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很多,教师只要将这些实例“搬进”课堂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大加强,例如我在《机械制图》教学中以这样的方式教学生画椭圆: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椭圆(学生答扁扁的圆形),实际中有哪些椭圆模型(答鸡蛋、地球等),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椭圆,然后收集这些画的椭圆请学生自己评价(差别很大,都不标准)。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四心近似法画椭圆,一节课下来,学生个个动手,全部掌握了这种方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机械类专业除在教育方面能力强外,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水平,首先,学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对转行教师送出去培训,送到好的地方去培训;大力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次,作为教师则要积极钻研专业教材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强与同行们的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力争有“教会别人一滴水,自己先有一桶水”这样的水平。
总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业门人才。中国要由世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的产品如德国制造那样成为品质的保证,“数控热”是必然的,作为专业教师,希望这种热潮是长久的、良性的。从而促使整个职业教育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大道。
【理性看待职业教育中的“数控热”】相关文章:
理性看待手机作文03-03
理性看待AB股市场08-05
理性地看待中国网民数量08-05
职业教育中的教与学08-18
职业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08-18
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08-09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的存在08-05
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