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教育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理论蕴涵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本体或本原,也不是本质或本性,而是指“根本”。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人是根本。“人是根本”,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
其一,人是目的。人是自己活动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本属显而易见的常识。常识何以会成为哲学命题呢?一般地说,当现实已经将常识严重扭曲、颠覆或者遮蔽时,只有通过哲学的祛魅才能使常识得以澄明。
从哲学史来看,最早明确提出“人是目的”这个命题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最原初的意图是为了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人不是神灵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是神的奴仆或玩物,人就是终极目的。因为神归根结底是人创造出来的,实质上也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
后来,随着为财富而积累财富、为了经济增长而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日趋普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根深蒂固,财富的积累、经济增长指标逐渐成为人们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或惟一目标,人本身开始沦为实现这些目的的工具或手段。近现代的哲学家们一再重申“人是目的”,则是为了反对人的普遍异化或物化,反对把人工具化,强调人不应沦为物特别是金钱的奴隶,不应为物所驱使。同神不是目的一样,物也不是目的,相反,物不过是人们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已。可见,提出人是目的,意在强调神不是目的,物也不是目的。
人是目的,也可以是手段。人作为手段,.只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人作为手段,必须以人同时是目的为前提。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总是互为手段的。每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不仅要把自己当成手段,还要把别人当成手段;同时,自己也成为别人实现目的的手段。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人是不是手段,而在于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仅仅是手段,尤其不能把大多数人沦为极少数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
其二,人是关键。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中,人永远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列宁说过,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毛泽东也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能否发现和用好人才,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江泽民也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综观人类文明史,影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真正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联合国《1996年度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弘是靠人力资源,靠资本资源。世界银行的专家也指出,目前全世界的资本总构成中,人力资本占64%。况且,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的因素就越重要。
无论就人的活动还是就社会发展而言,技术、资本、自然资源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只有人这个因素是最活跃的,资本也好,知本也好,只有与人本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且资本、知本本身就是人创造出来的。没有了人,资本或知本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本。这表明,那种认为现代社会发展意味着技术、资本或资源将决定一切的观点,忽视人的因素的关键作用,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人是关键性的因素,并不意味着有了人,就必然有了一切。关键性因素并不是惟一因素。强调人是关键性的因素,是为了把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人的素质和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与核心的位置。
其三,人是主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人总是扮演主体的角色,必须而且只能把人作为人对待。相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永远处在中心和优先的位置,人的价值远高于物的价值。人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比拟的。
人的地位与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就是人的尊严。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替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人作为人的尊严,就在于他不仅是自然界的真正主人,也是社会和自身的真正主人。
在技术崇拜、物欲崇拜、金钱崇拜、权力崇拜甚至神灵崇拜仍然大量存在的今天,强调人是主人,树立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极为必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中心主义不应被破除,也不可能被消解。任何真正的发展与解放都是使人们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恢复他们作为人的地位与价值。
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人,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本主义,因为人本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本体,把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完全对立起来,而且他们所说的入主要是孤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因为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人或民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手段,并不承认民本身就是目的,更何况这些民本思想主要停留在口头上,当时对民的理解也很狭隘。以人为本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基于当今时代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所作的新思考与新概括。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仅应当成为指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应当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准则。
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面临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并为其服务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的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首先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的位置。一方面,教育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大学之为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
其次,要创建以做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毫无疑问,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实现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使个人成为完整、合格的社会成员。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无非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会做事,一是学会做人。前者主要是生存及劳动经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后者主要是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传统的教育素以“传道”见长,注重“做人”方面的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看不起“做事”方面的教育,于是产生那些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有感于传统教育的弊端,积极倡导“做事”方面的教育,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做人”方面的教育明显被削弱。曾经流行很广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以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似乎在向人们昭示:近现代的教育就是劳动力的岗前培训或就业技能培训,传播知识与专业技能成了教育惟一的职能。因此,许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受教育者,作为劳动者、专业技术人才是合格的,但作为公民、成人却不合格:会做事不会做人。高智商、低葡萄的片面或畸形发展者屡见不鲜。
素质教育的提出,正是为了纠正现行教育的弊端,强调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和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教育既要教会人做事,又要教会他做人。在一定意义上说,培养人格健康、全面发展的公民,比培养出色的劳动力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人才的竞争,而人力、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而不是单一技能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应当成为以做人为中心的教育,成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第三,要按照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办教育。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样,教育本身的发展也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的基本规律首先是遵循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同时,还要遵循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任意塑造或随意培养。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教育中,违背教育规律特别是违背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正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也是人在教育,按照规律办事尤其是按照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办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照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和掌握规律。因此,探索教育自身的规律,包括探索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本身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要实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战略。在我国,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主人是全体人民,全体人民又是教育的真正受益者。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依靠全体人民的支持才能实现;同时,教育只有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真正为全体人民服务,才能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教育,是人民的教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维护、发展、实现好人们的教育权利,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教育主人翁意识、确立教育主人翁地位,倡导全民办教育和倡导全民受教育,都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但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永远是人的资源、人才资源。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队伍,始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工作第一线,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教育要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育工作者为本。只有依靠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本身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还必须把教育贯穿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中,把阶段性教育扩展为终身教育。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终身教育的理念表明,教育已成为伴随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的发展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正在成为同一个过程。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教育,将使教育的本质得以极大的丰富。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相关文章: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医疗服务需求04-16
“以人为本、执教为民”教育观的探讨论文08-15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提高文明执法水平08-15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08-13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进行快速作文训练08-17
剖析以人为本08-06
剖析以人为本08-06
以人为本的评语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