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增强德育实效性须转换思维视角

增强德育实效性须转换思维视角

时间:2023-02-24 19:32:50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增强德育实效性须转换思维视角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这里的改进和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都是为了增强实效性。

  德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追求的实际效果就是把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变成人们现实的行为。不能否认,德育的实效既有德育实践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影响的成分;既有德育主体主观的原因,也有德育对象接受水平的制约。德育的实效性,不是看你想要什么,而是看你实际获得了什么;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的效果是什么。因此,要增强德育实效,必须转换思维视角。

  从对象的视角解读社会需要

  德育是德育主体把社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通过自己有效的实践活动,变成德育对象的品质和行为的实践活动,即把社会的要求变成人的现实的品质和行为。所谓内化和外化,就是这个道理。就德育自身来说,是否把社会的要求变成德育对象的品质和行为,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要看实际效果,即要看德育对象对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接受水平。要提高德育对象的接受水平,德育不仅要从社会的角度解读社会需要,而且还要从对象的角度解读社会需要。然而,在以往的实践中,德育往往是单向度地解读社会需要,把社会需要解读为与对象无关甚至对立的需要,进而要求德育对象无条件服从接受,即我代表社会提要求,我为社会要求辩护,你要服从和接受。德育解读社会需要,让德育对象接受社会需要,这是它自身的职能,无可非议。但是,社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需要,也包含着对象的需要;德育不仅代表社会的要求,也应该是德育对象要求的代表。单向度的解读不仅使德育缺少了人文关怀,而且还使社会需要和对象需要对立起来,使德育主体和对象对立起来。

  其实,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不仅从构成上有对象需要的成分,而且在渊源上也来自对象的需要。以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需要,不过是个体需要的社会表现形式。任何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都可以还原成社会个体对思想政治品德的需要。假如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与德育对象的需要无关,只是社会需要的抽象表现形式,那么社会的需要永远也不会变成现实。德育不仅是社会要求的代表,而且也是德育对象要求的代表。社会不仅需要德育为社会需要进行辩护,更需要德育把社会需要变成现实。德育不能把社会需要变成现实,无论它的辩护和解读多么深刻,都无济于事。德育实践从对象视角解读社会需要,就是要把社会需要还原成对象需要,让对象认识在社会需要中包含着自己的需要,是自己需要的集中表现形式和升华。德育实践从德育对象视角解读社会需要,就是不仅要代表社会提出要求,为社会要求辩护,告知你必须如何,而且要代表对象要求,在面对社会要求时,建议你该如何,为对象的行为提供参考性选择方案。这不仅使德育回归社会本位,而且也使德育与对象的距离缩短,进而有助于德育走进对象心里。需要指出的是,德育从个体视角解读社会需要,并不会影响社会需要的实现,而是提高社会需要实现程度的有效途径和必要保证。

  从发展的视角解读社会要求

  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德育解读社会要求就成为对社会规范和标准的解读,德育把社会要求变成对象的行为就成为用规范约束或规范对象的行为。在以往的思维定势中,德育似乎就是为了规范对象的行为而存在的,社会这样看德育,德育自己这样看自己,德育对象更是这样看德育。一句话,德育对象用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似乎就是社会要求的本质,似乎就是德育实践的目的。其实,规范只是一种手段,是保护发展的一种手段,发展才是规范的目的。社会需要规范,更需要发展。发展是社会要求的内在本质,发展是德育实践的目的。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保护发展的要求,是标志发展的要求,决不是以循规蹈矩为目的要求。规范约束发展,规范保护发展,规范更要促进发展。规范是为了秩序,秩序是为了发展。从发展的视角解读社会的要求,就要让对象认识社会要求即规范的手段意义和发展的目的取向,同时还要把约束对象的发展、保护对象的发展、促进对象的发展统一在德育的实践中。也就是说,德育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社会规范的传输和接受,更要关注对象的发展,这是社会要求的应有之意,也是德育走进对象内心世界,实现德育价值的必然要求。

  从发展的视角解读社会要求,还意味着德育对象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而不只是自我的发展。德育对象在狭义上也是一般意义上是指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德育对象的要求仅限于对规范的遵守,仅限于对自我发展的关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德育仅仅把规范和对象自我发展作为自己实践的目的;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只会约束自我,只关注自我的发展,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社会要求的题中应有之意。忽略甚至放弃德育对象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忽略和放弃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德育对象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要通过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力,而且也要通过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来关注发展;不仅要学会用规范约束自我、保护自我的发展,而且也要学会用规范促进和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注发展不是不要规范和秩序,也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肆意妄为,而是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之下的关注。忘记了这一点,发展就没有保证。德育转换解读社会要求的视角,目的在于加强和改进德育,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提高德育价值实现的程度,满足社会对德育、对德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需要。同时,这种解读视角的转换,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德育实践中的体现。

【增强德育实效性须转换思维视角】相关文章:

借鉴学科教学法 增强德育实效性08-17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08-05

关于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08-23

浅谈如何增强“四五”普法实效性08-12

转换分析问题角度加强数学思维训练08-07

关于在化学解题中转换思维训练的建议08-07

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08-13

浅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08-17

增强德育意识避免架空说教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