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我们应确立何种理念?

我们应确立何种理念?

时间:2023-02-24 19:32:16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应确立何种理念?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和颁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何在?

 

如果说,长期以来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未能真正发挥实效,是有失客观的话,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被边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显示,在中学所有课程中,“思想政治课”被列为“中学生最不喜欢课程”和“最不联系实际的课程”。思想道德教育本应是倡扬、传达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积极正向的价值维度,最离不开现实生活实际的课程,如今却成为了严重缺乏个体“情感支撑”与“社会现实依托”和远离现实的教育体系。如此反差,反映了学校德育的时代困境,也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错位。

 

首先,表现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未成年人年龄与心智特征的错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真正明确界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从社会大众思想道德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独立出来,成为切合未成年人年龄、心理与心智特征的独立、完整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小学德育中,普遍存在“小孩说大人的话”现象,至今仍未有实质性改变。

 

其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统性与培养未成年人创新个性素质的错位。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导向一元化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方针,但这种一元导向在德育活动中却被片面理解。如“有理想”,就一定是社会共同理想,而体现个性与主体性的未成年人个性理想教育却被忽视;“守纪律”,就是事事听话。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对未成年人的个性、差异性特征考量,使思想道德教育无法真正进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价值世界,缺乏青少年情感归向、良知决断与自主行为支撑。

 

再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错位,表现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崇高性追求与日常生活的错位。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对思想道德的崇高性的强调有余,而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与道德价值准则的重视不足,由此带来诸多问题。一些人接受了多年的国民教育,甚至最终取得博士学位,满腹经纶,但却缺乏基本的公民素养,更遑论具有高远志向了。

 

应确立何种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首先,改变违背未成年人心智与认知规律的德育内容与取向。今天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前加上了“未成年人”的字样,它就不应是可有可无的修饰词,而是具有未成年人特征的教育设计与安排,它必然要求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把“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纳入中小学德育安排中,避免原则在先的“观点”、“论断”的灌输,而是结合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与生活环境,在尊重事实、陈述事实中,引导其学会判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树立“追求真理做真人”的品格,而不是根据“标准”制造“术语”来附和权威的虚假人格。

 

其次,改变过去忽视未成年人多样、差异的个性特征的绝对化的德育理念,把共同理想教育与个性理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个体特殊性价值与创新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仅仅重视社会共同理想教育,而忽视未成年人个性理想教育的德育理念。学校德育尊重主体性、尊重差异性,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知识专长,在开展共同理想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理想教育,开掘未成年人的主体性意识、创新意识,真正培育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合格健全的思想道德素质。

 

再次,改变过去“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目标追求,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与向现实生活回归统一起来。长期以来,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远大的政治理想、崇高的道德目标关注有加,却对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重视不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趋势,必然要求学校德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这种回归表现为对过去脱离现实生活的、高不可及的思想道德价值目标的纠正,同时表现为对守法、践约、遵守公共生活准则、尊重他人、合作精神、包容精神等现代社会公共生活所需的道德价值范式的确立。德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目的在于增强德育的现实性与实效性,并非意味着从此要把思想道德教育降低到法律、规范要求的水平上而消解道德教育的超越功能。

 

应创设何种思想道德教育运作体系?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传统圣贤人格与政治道德为内容的中小学德育,固然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但它毕竟是建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泛理性化色彩浓厚,与未成年人稚嫩的心灵世界有相当的背离。实效性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必然要求从未成年人的心智特征入手,从未成年人的知识水平上、生活视野中的真人真事出发,在求真知识、真本领、真道德的“真善美的活人”导向中,开展针对未成年人心智特征的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心灵模塑。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创设上,目前,国内一些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纷纷对未成年人敞开便捷通道,这无疑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举措。但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还离不开整体社会环境的优化,尤其强烈呼唤社会行政主体行为的规范、文明、理性。要培养“道德的人”,首先要求有“道德的社会”。学校固然无法独自改变现实社会环境,但却十分有必要创设有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校环境,确保学校竞争环境的公平正义性,避免依学生的家庭出身、社会背景,决定其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与竞争地位上的优劣的状况。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选择上,适度的思想道德灌输是必要的,但有一定限度,思想进头脑须借助情感式的心灵教育法。如果仅以“刚性”的方法介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缺乏对个人心灵与情感关切,则哪怕这种思想道德教育有何等善性、高尚性,也难以获得主体的情感支撑,结果只能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未成年人的心灵割裂,这种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就不具备“道德性”。因此,构建有实效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运作体系,必须摒弃传统的惯于向未成年人颁布“真理”、不顾未成年人思想实际的刚性灌输,而应找到进入未成年人心性价值世界的情感教育之道,使学校德育给未成年人以向往“家园”般的期待与皈依。

 

 

 

 


【我们应确立何种理念?】相关文章:

该案应适用何种诉讼程序08-05

教育体制创新应确立三个核心价值08-17

怎样确立主题08-16

今天,我们应具备什么素养08-13

新课程:我们应如何面对08-17

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08-17

确立自信 抵达成功08-17

物权法应确立优先权制度——围绕合同法第286条之争议08-05

用人单位青睐何种简历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