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小学考试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小学考试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3-02-24 19:32:47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小学考试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小学考试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一、对考试的功能、考试改革的价值以及所依赖的条件的理性转化

1、考试的功能

考试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作为学生反馈学习状态、教师调控教学过程和学校监控教育质量手段的考试,有着评价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筛选与鉴定适用人才的选拔功能。就这两种功能而言,评价功能与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有较强的一致性,而选拔的功能的表现性较差。这是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到高一级的学校,而无需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因而小学考试应作为评价的工具,而发挥着反馈、诊断、激励和帮助等功能,起着促教促学的作用。

考试的评价功能,大致可以通过三种测验形式而发挥出来,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三种测验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发挥的评价功能也有所不同。考试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评价功能,主要是发现和诊断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采取对策,有针对性地调整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由于它是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采集反馈信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因而其真正价值常常体现于及时性中。从这个意义上看,小学教学中更应重视自然融于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而不是期末“算总帐”式的终结性评价。一般来说,在小学中,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更具有教育意义,应处于核心地位。

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好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的关系。小学教育的是一个奠基工程,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小学校内考试与评价应是一种绝对评价而非相对评价,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考察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不是作为相对评价来确定学生个体学习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以作为选拔和淘汰的依据。小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达标学习,作为考试和评价的目的就是帮助和促使学习达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对评价更能发挥其功能,更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原则。因此,在小学我们更应倡导绝对评价或称达标评价,而淡化或取消相对评价。

2、考试改革的价值

考试改革的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因篇幅关系在此不能赘述。但从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看,应把其看成是推进小学整体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许多校长和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近些年教育改革似乎进入到了发展的高原期。其主要特征是,总是在一个水平上徘徊,难以找找到牵动全局的突破口。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教学领域里的改革而言,考试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一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它改革方案再好也难以实施。也就是说,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考试是一个具有牵动全局作用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实践证明了,凡是考试改革做得比较扎实和成功的学校,其学校的整体改革和发展也校为顺利,较为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把考试改革作为小学整体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给予特殊的关注和重视。这样,才能全面推进小学整体改革的进程。

3、考试改革所依赖的条件

考试改革所依赖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从当前情况看,下列二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其一,考试改革必须建立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考试和评价本身包含着大量的技术层面的因素,就这些技术层面的因素本身而言,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这些技术和方法却可以为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服务,并最终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考试改革必须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成功的考试改革应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在当前一些地区和学校所推行的等级分制改革,决非是单纯技术层面的改革,它之所以受到普遍的重视,是因为它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百分制的区别,表面上看是方法上的变革,而实质上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只有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去看待这场改革,才能对实行等级分制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

其二,考试改革必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考试改革不仅仅是围绕着方法和技术层面所进行的改革,而是一个整体改革,是包含着考试指导思想、考试目的、考试内容以及考试方法和考试技术在内的综合性改革。从全国许多地区考试改革的经验看,改革的重心已经从方法和技术层面逐渐转移到内容方面。并注意将考试改革与学校中的其它方面改革协调一致起来。我们认为这种改革也将会对诸如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起到直接的牵动作用。因此,考试改革势必会以方法和技术改革为切入口,逐渐拓展到对考试目标、内容和方法作全面综合的思考和尝试,并最终将其放在整体教育改革和育人的范畴内进行定位和评价。从改革的整体功能来看,单一方法的改革只具有工具性意义并停留在表层,只有综合性改革对整个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才具有牵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当前小学考试改革的主要成绩及经验

当前小学考试改革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拓宽了考试的内容范围,用全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方面的拓展普遍经历了一个从认知领域向非认知领域的发展过程。

1、认知领域

除了仍然重视基本知识点的测评外,开始普遍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测评。而且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制定出不同学科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逐步由单纯知识点的测评转为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综合测评。如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在撰写命题计划时,必须明确确定哪类测题是测评学生哪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虽然在技术上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但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

为了使能力测评真正落实并有实效,许多学校采取了分项评价的方法。比较一致的作法是在语文学科中分别列有听、说、读、写等内容的考评,在数学学科现有基础知识、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等内容的考评,采取分项考核,不仅能使师生双方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诊断出教与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修正和补救,而且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水平进行测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2、非认知领域

对学生非认知领域的发展水平进行准确的测评和指导是一个公认的国际性难题。这个问题如果能较好地得到解决,将对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顺利地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应当说是积极的。进行改革的学校普遍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作为测评的重要内容,并设立了明确具体的测评标准。如有的将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作为全学科学业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而更多的则是把学生特长与发展作为考评的内容之一。把学生的学业综合成绩分为知识与能力、态度与习惯、兴趣与特长三个基本方面。这说明,非认知领域的考核与评价已经得到越来学校的关注和重视。

(二)在考核过程、形成和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据笔者调查,一些改革较有成效的地区和学校,在考试过程、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获取了有益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1、强化平时测评,凸现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反馈功能

在改革中,许多学校都坚决地采取了“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加强平时”的作法,以改革传统的依据期末一张卷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作法。平时测评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检查、单项测验、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一般采取分散时间,分段复习,分项考试的方法。这样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而且重新凸现了考试、评价本具有的最重要的反馈调整功能,使考试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2、改变了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从而把学生学习重点由单纯的掌握知识转向注重能力的发展

目前,不少地区和学校采取的考试方法有笔试(开卷、闭卷)、口试、实验、操作、活动等,特别是口试、实验、操作、活动等考试方法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要求很高。显然,采取了这些考试方法,无形中就是在要求和引导学生朝着上述的方向发展,这说明,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自觉地运用考试杠杆(或称指挥棒)来扭转“应试倾向”,把学校教育引向素质教育的发展轨道。

3、改变了记录式的严格评分制度,开始确立以促成学生达标为目的的富于弹性的多次评价策略

前文中提到,小学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小学生的学习一种达标学习,考试是作为反馈和诊断的手段用以促使学生达标和超标。以往的评分制度规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所获分数一旦出现,即被记录下来,作为标定其一段时期内学习状况与发展水平的依据。实践证明,在这种评分制度下,由于学生通过反馈再学习后也无法更改以前的成绩记录,因此反馈学习的欲望不强烈。许多学生一考了之,不再根据卷面成绩来修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失去了考试的反馈调整功能。

在考试改革中,许多学校都坚决地废除了“一张卷定乾坤”的作法,而采取了富于弹性的多次评价策略。多次评价,就是允许学生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予以第二次,甚至第三、第四次考试机会,直到达标或获得满意的成绩为止。在这种考试评分策略下,考试与评价真正变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检验尺和加速器。

4、改革无视差别、运用同一标准(一刀切)的作法,采取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

学生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绝对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学生在发展上的差异,而且应当尊重这些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不仅应体现在因材施教上,而且也应该体现在因材施考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因材施考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因为没有因材施考,我们不仅无法很好地调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很难准确地判定不同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的差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目前改革的实践看,采取分层考试的策略,有利于帮助每个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在分层考试的探索中也出现了多种模式。如有的根据学生上、中下三个水平层次采取一张卷三级水平测试的模式(或三卷并列、三卷重叠等)。也有的采取A、B二卷,A卷面对大多数学生,B卷面对个别学习困难生。这些都不失为有益的探索。

5、引导学生参与考评,形成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新的考评机制

在许多进行考改的学校中,都重视发挥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考评。这样做,不仅扭转了以往只重视考评结果而忽视考评过程的倾向,而且真正发挥了考试评价过程的教育性功能。特别是在非认知领域中如态度、习惯等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就更具有教育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在深刻的自我感悟、自我认识中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

6、在记分方式的改革方面,变百分制为多种记分方式

在改革中,许多学校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考试改革不能单纯追求外在形式的变化,而更应看重实质内容上的改革。一切方法技术的改革都应服务于考试评价目的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在记分方式上,不过早地给百分制和等级分制的优劣下定论,尤其是不能全盘否定或盲目肯定,而是注重在使用过程中如何去扬长避短。

从总体上看,各地都呈现出百分制。从改革的态势看,以等级分制改革为主流,并出现多种变式的局面。如有的学校将百分制与等级分制结合起来,平时测评用等级分制,期末考试卷面用百分制;有的学校采取百分制转换为等级分制制度;有的学校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哪种方式更能发挥考试评价的教育功能,更切合小学考试改革发展的实际,尚有待于继续探索与实践。

三、当前小学考试改革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发展不平衡

凡属考试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或学校,都具有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思想清楚、真抓实干等特点。但仍有相当一些地区或学校存有差距,传统的考试办法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从总体情况看,出现地域间、校际间发展不平衡状态。

2、改革的深度不够

考试改革仍集中在方式方法上,对考试内容的改革虽然已经起步,但离核心位置尚远。而考试内容的改革才是制约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3、简单地追求理想化,不切实际

追求理想化,有时可以看成是不愿意改革的另一种解释。因为理想状态是需要理想的外部条件为支撑的。当外部条件不具备时,理想就变成一种不进行改革维持现状的借口。

另外,在操作层面上,若过于追求理想、完美,也会降低可行性。如在探索分项考核中,若分得项目过多,过细,面面俱到,反而不利操作。

四、推进小学考试改革深入发展的主要对策

1、以转变考试观念为先导,把考试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使考试改革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考试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推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它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尤其在教育者的观念上,更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传统考试中存在的许多弊端,诸如考试内容的片面、考试形式的单一、考试方法的陈旧等,并非都是因为考试技术的局限所致,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者教育观念的不正确和对考试功能的片面理解。因此,考试改革必须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尤其是要站在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考试改革的重要意义,把考试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深为一体,以素质教育的思想来指导考试改革的实践。

2、把考试改革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校教育中,考试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相依存统一于教育过程中,为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服务。因此,实施增长率改革必须与进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改革建立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上,任何降低教育质量的考试改革都是不可取的。

在考试改革的进程中,许多人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怕考试改革影响了教学质量。但在实践的探索中,又使大家成了这样的共识;研究和改革考试不能离开研究教学过程,要在考试改革中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把考试改革的实效落实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上。只有把教学过程研究透了,掌握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发展能力的规律,才能找到促进教学与发展的最佳考试方案。也就是说,研究考试目标、标准、程序、方法一定要与研究教学大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考试改革推进教学研究,再以教学研究促进考试改革的深入。一些地区和学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经验很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如大连市许多小学在考试改革中积极引导教师研究教学大纲、教材,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教考双向目标系列表及素质教育与评价标准等。这样就以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制定与实施教学目标,作为考试命题的起点,再以考试、评价的结果来反馈、调控和指导教学,从而确保了教学有方向、有目标,考试有依据、有要求,评价有基础、有标准,真正实现了教、考、评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发挥了考试促进教学与发展的功能。

3、将考试的主动权交给学校和教师

实践证明,考试的权力越上移,越不得利于形成一个实事求是、生动灵活、因材施教、丰富多彩的教育局面。只有真正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学校和教师,才能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和强烈的自我提高的欲望。在实施考试改革的学校里,当把考权交给教师后,首先得到的效应是教师对考试科学和教学规律有了更为积极主动的研究热情,有了更为强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和欲望。在这种情境中,教师会努力学习和研究考与教的关系,考试的合理标准,考分对于学习和教学的意义以及科学的考试方法等等。这表明,把考权交给教师不仅有利于他们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信息,而且也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4、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和考试全过程的监控

在以往的考试与评价中,考试分数被不恰当地强调和利用。社会片面地用分数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也把分数作为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以及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主要依据和手段。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一手段被淡化了,以往期末考试成绩已经不足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以等级分作为分级教学质量和教学问题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因此,实施考试改革必须与改进教学管理办法并进,要加强对教学以及考试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建立起教学管理与质量分析的科学系统办法,使之既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有效监管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考试改革的分析与思考】相关文章: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08-20

关于教案改革的几点思考08-17

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思考08-05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08-11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08-17

对目前小学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分析08-01

转型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与思考08-13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08-12

改革作文教学的新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