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

时间:2024-11-07 04:51:28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精选6篇)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 篇1

  我们正在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亟须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当前,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作为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勃兴于全国各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关于创新教育的评价还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尝试运用评价许的有关理论分析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有关问题,以抛砖引玉。

  一、尽快改变创新教育中评价滞后的现象

  在蓬勃发展的创新教育中,评价相对显得滞后,这种状况必须尽快转变过来。创新教育评价具有多方面功能。首先,它具有导向功能,创新教育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测量和调查,从而对创新教育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评价,便于找出实际活动与预设目标的逼近程度和偏离程度,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近实际活动尽可能地实现目标。其次,评价具有鉴定功能,通过评价,可以区别创新教育工作的优良程度,确定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或某一位教师的创新教育工作成绩和贡献大小,从而分清优劣,对成绩卓著的给予荣誉和奖励,给予支持或培养,对那些达不到标准的给予教育、帮助。再次,评价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效应。包括促进确认的效应:通过评价促进了师生分别确认创新教育的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助于激发师生改进和革新教学活动;强化成功经验的效应:强化有效的创新教育的经验,使其巩固原有的长处;消退失败的效应:消退创新教育中的某些失误,可避免重犯以前的各类错误;赋予安全感的效应:通过确认创新教育的成果,可以使教学双方获得一定的安全感。此外,评价还具有调节功能。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过程也是相互交流的过程,专家和领导评价让被评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与差距,同行评价更加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创新教育评价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步完善创新教育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创新教育的效能。

  二、创新教育评价的着眼点

  开展创新教育评价,一定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下列两个方面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一方面,创新教育评价不仅要测量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要从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等各方面分析影响创造力成长的各种因素。创造力测量是对创造力进行数量上的测定,而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对创造力测量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分析和判断。“教育评价之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书泰勒一名学者毕比则把评价定义为:“系统地收集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进行创造教育评价,必先抓住教育评价的“价值判断”这一本质特征。某个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可以通过测量,得出该生的成绩,但这个结果只是描述,并没有进行价值判断。事实上,只有把这个结果与这次测验的难度、效度、信度,与全体学生的情况以及该声的创造性个性、学习条件、基础联系起来,才能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定,才能看出这个结果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创新教育评价才能将定量的测定与定性的描述结合起来,才能解释事实。

  另一方面,开展创新教育评价必须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中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想象力十分丰富,但从整体上讲,不能过高估计他们的创新水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在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上就曾说过:“我们要求中小学生达到的创造与诸如科学家、艺术家所从事的那种意义上的创新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开展创新教育评价,不能仅仅从他们“工作样本”来衡量,重要的是考察中小学生创造力的潜质和创造力的成长,考察创新教育的条件、过程。

  三、合理选择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方法

  由于创新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革新活动,所以全方位进行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1、既要肯定总结性,又要重视形成性、诊断性评价。

  早期的教育评价多是评价教育目标的程度,一般安排在教育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这就是总结性评价。应用到在中小学创新评价上,这种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新成果,测量学生的创造力,但由于它不能提供教育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因而不能直接起到优化创新教育过程的作用,

  正如北师大董奇教授所言,“现代的儿童创造力测量方法大多是以问卷形式施测,从产品、结果去研究创造思维及其过程,因此,比较难以探讨创造思维进行的过程和条件。”斯克里文指出:除了总结性评价之外,还应有一种在教育过程中进行评价,其评价目的主要是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用以调节、控制、优化教育过程,创造更加适合教育对西哪个的教育。我们将这种评价称之“形成性评价”。目前,它已受到普通重视。根据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还有另一种评价方式--“诊断性评价”,这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水平的评价,它有利于弄清学生创新素质、创造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便于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因材施教。创新教育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更要重视形成性、诊断性的评价。

  2、相对评价简洁易行,但绝对评价有助于归因和改进工作

  相对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创新教育成果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师(或学校)的成绩在该班(该校)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工作优劣,而不考虑到是否达到目标的要求,也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相对评价适用于在一所学校或相对较小的范围,评价结果便于比较,方法简洁易行。绝对评价则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进行评价,它依据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评价问卷来进行,由于它主要判断是否过到预设目标的要求,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它适用于较大范围,评价结果可作为评选先进的依据。由于相对评价主要依据被评者在团体中的“排名”来进行的,不考虑是否达到目标,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绝对评价,可以找到教育效果高低、得失的原因,评价结论可信性强,也有助于被评对性改进工作,因而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应该侧重于绝对评价。

  3、侧重于校园评价,适时组织社会力量评价

  中小学创新教育如何评价,确定评价组织十分重要。一般可由管理部门聘请教育科研院所是专家学者和用人部门组成专家组直接进行评价,在这种非当事人实施的“社会力量评价”中,由于专家组人员相对比较超脱,同被评对象无直接厉害关系,又多系知识界权威,了解创新教育领域的`全面信息,对提高创新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十分有利,但这类评价多用于总结性评价,因而如何通过评价改进工作是亟需研究的课题。而经常性地组织校园评价。而经常性地组织校园评价(包括同行评价、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因为校园评价人员为“自己人”,较少掩盖真相,这种评价易于安排,操作相对比较方便,也便于相互交流,彼此促进。因而,笔者认为目前创新教育评价应侧重校园评价。

  4、侧重于目标及过程评价,同时考虑到条件评价

  中小学创新教育应侧重于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因为目标设置得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提高创新教育效能的前提,而取得良好的结果又必须有最优化是过程。研究表明,创新教育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四个基本因素,评价可以从这四个因素入手,着重考虑它们的状态。与此同时,创新教育还必须考虑条件评价,因为条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的设置和教育过程的运行情况,中小学创新教育不是无条件的,它受着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学校经费的投入情况、领导的重视情况、情报资料拥有的情况、学术信息的交流情况、专家的指导情况、家长的配合情况等等。因此,创新教育评价不要绝对地比较效果高低,要尽量地找出影响中小学生创造力及其成长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评价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创新教育的条件“装备”,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正确处理好评价中的若干关系

  1、心理测试与教育评价

  受智力测验影响,现代心理学编制了一些创造力或创造性思维测量表,但是这些测量的结果往往并没有表明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只是用他跟其他人的差异(即在正态分布中的不同位置)的比较来表示,显然只反映了学生在团体中的名次,而不能表示他们是否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标。测量结果不能表明因果联系,也不能告诉人用何种方式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创造力。由于创造力测量是一种相对评价,而在一个集体中,学生的创造力总是有差异的,低创造力的学生虽然经常努力,他们经常仍处于最后的位置,因此,心理测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不能将创造力测量绝对化,将它与教育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创造力水平,以及达到目标的具体程度,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寻找因果关系,有助于贯彻评价的教育性原则。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

  静态评价是横向的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创造力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创造条件进行事实判断,它不考虑中小学学生是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只考虑评价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中的现实状态,其目标设计和实施上前面强调远景目标、终结目标,而不讲阶段性目标,不讲中景目标和近景目标。所以,单纯的静态评价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动态评价则是一种纵向的评价,它对创造力的发展状态作出评价,可以在与纵向比较中作出具有发展趋势的结论。因而动态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创新教育评价应根据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中小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时,即看他们现实素质以便横向比较,同时也看他过去的情况以便于纵向比较。对教师而言也是如此。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才构成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创新活动,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

  3、教育评价与元评价

  在素质教育评价热中,我国有的专家提出了“元评价”问题。元评价理论的提出,是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我国的教育评价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所谓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理论和价值标准对评价自身所进行的评价与研究。创新教育评价在具体实施中,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堪得当之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对既定的评价活动作出必要的鉴定和监控,使它与评价的目的要求更加吻合,与目标趋于一致。元评价有同时评价和事后评价两种,前者有助于原来评价活动的正常进行,后者可以指出评价的优劣,有助于指导今后的评价,但对改进正在进行的评价作用不大。这两种评价方法,在实施元评价时适当掌握,使创新教育评价更好发挥效用。元评价包括创新教育评价研究的评价和对具体评价活动的评价,可以从可靠性与准确性、适用性与可行性、实效性与合理性等方面来衡量。在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起步阶段,引进元评价机制有助于保证这项活动的健康发展。

  4、评价与指导

  如前所述,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评价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也不仅仅是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分等鉴定以确定优劣、进行奖罚,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对创新教育进行问题诊断、目标调节,获得改进工作的依据。这种思想必须始终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不搞仓促评价,不报人情评价,防止评价失真。在评价结论处理上,即要有定性的分析,又要有定量的分析,无论是对办学质量较高学校,还是对多方面工作薄弱的学校都要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对于一些在创新教育方面有特色的中小学,要充分肯定,使之充分认识到自身教育活动所蕴含的科学价值,从而发挥优长,再创辉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生生存》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创新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 篇2

  1、新形势下的校长管理理念

  1.1理念需要先进与科学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执行者,在思想上需要比教师懂得多,思考得多。一是:收集教改前得教学方式、管理信息,不断的加工、更新,保证自己站在教改的最前面,注重教育、教学的探究与学习。面对新时代的课改,校长需要掌握新型教学方式与理念,带动学校教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二是:校长应该考虑当地学生、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特色建设思路,带头创建一支具有教学个性、教学特点的师资队伍。学校发展的最终是创办特色学校,其中需要将特色学校的长远规划纳入学校发展中,考虑特色要符合公众与学生要求。在开办中,校长一定要抓住、内涵、力度、突出、持久等特性,对于特色学校做出宣传,校长应该认识到一个学校的立足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战略,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各方面支持。

  1.2赏识并注重每一位教师。

  尊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作为校长应该赏识每一位教师。作为教师,在工作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来至于校长的肯定与赏识。校长要为教师创造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在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中进行教学。校长需要懂得扬长避短,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和校长想要取得成功,依靠的并不是自己手中有多大的权力,而是如何借助教师的智慧和教师通力合作,让学校更好的发展下去。

  2、学校综合素质管理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学校的日常管理首先应该是对学校领导团队的管理而言。校长的能力是有限的,学校需要建立一批强悍的,具有先进科学教育思想的领导班子才是学校发展与管理的有效措施。一是:领导团队不能过于计较名誉和权力的高低,懂得“吃亏”,及时的和教师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日常需要;二是:学校的管理需要的是在学校纪律、学习等方面得力的干将。领导团队的工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发现、分析与解决上,领导团队要懂得刚正不阿,“领导偏心,群众寒心”这句话深深的体现了用人的影响。

  3、教师管理方式

  充分的发挥教师有效的主体作用,凭借以人为本的理念背景,在学校树立“以师为本”管理理念。学校应当考虑教师的各种需要,除了日常的物质、生活等方面外,还要增强对教师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照顾;其次,教师的教学需要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交流环境,在教师不断展现、提高自我的同时,加强师与师之间的信任、团结与经验交流,创建出有能力、有素质、和谐的教师团队;其次,对教师的评价要细心,做到科学合理,不要轻易的评价教师的好坏与成败,要全面性与发展性的考虑教师的工作;最后,注重教师知名度的提高和威信的建立等,积极的宣传优秀教师教学方法,教师的知名度和威信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4、科学的教育评估

  目前的学校都是围绕教学质量而进行评估的,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分数就代表着老师的能力,也代表着领导团队的领导能力。笔者认为真正的教学评估应考虑到教学的质量、态度、精神和领导团队素质、校长管理等方面,分数是决定不了教学优劣的。我们应当运用综合的科学判断,加强教育评估的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改革提出具体措施,尤其注重学校校长和学校领导团队的管理与素等方面做出的改革,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学弊端,还能够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创祈教育;伦理观;创祈与实践

  论文摘要:创祈教育需要正确的伦理观来指导,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理念感召下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动力,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弘扬个性,福导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伦理要求

  1.尊重的要求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创新教育主张移情换位,要求特定教育主体要“学会关心”,要站在其他主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拓展生存体验,提高知人做人的修养水平,一视同仁地对每个人保持坦诚宽容的情感和激励,维护每个人合理合法的正当权益,理解和尊重异见,承认每个人都有形成自己判断的能力和自由,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创造潜能和独特的存在价值。

  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强调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人,以发现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为重要价值取向,倡导人本的创新教育观。通过肯定和维护人的地位、作用与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促进受教育者成为具有自主性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人。在人与物的发生矛盾时,要求摆脱功利性的压力,坚持“人优先”的原则,反对把个体仅仅当作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具体到教育实践上,就是反对片面重视“类人”的共性而忽视“个人”的个性,反对片面强制他律而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觉自律,反对“制器”而非“育人”。

  在处理人与教育环境的关系时,认为创新教育环境的作用旨在“唤醒”而不是能够“无中生有”。教育对于人来说,不是从外部强加的,它只是为人的塑造提供一种环境。任何素质都是学生主动、积极内化的产物。按照皮亚杰的“图式”概念,内化总是受某种事先存在着的“接受图式”制约的,内化即意味着人的内在接受图式的重组与建构。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影响与学生主体的需求相一致,而且学生对外部教育影响的内容与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智力活动,从而使内化过程顺利进行。因此,素质形成的关键在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投人,在于学生对素质形成过程的参与程度,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教育影响的自我消化能力。创新教育通过营造导向激励性的教育环境,构建一个能尊重和组合不同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创造力提供条件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需求,帮助主体自觉地把社会的激励和要求化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目标,实现人的素质由潜在性向现实性的过渡。

  2.民主的要求

  创新教育必须采取民主化的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将工作着眼点由“外灌”转移到“内塑”上来。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发展、组织和应用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塑造他们。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才能缩小创新教育的投人与成效之间的差距,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

  (1)师生关系的民主。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师道尊严”,使教师角色神圣化,使教书育人充满了“替天传道”的味道。受教育者在对教师的敬畏和对知识的崇拜中,逐渐放弃了质疑想象创造的权利和机会,只剩下传承故知的能力。应当看到,在一种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教师教育权威的重建更有赖于民主化的教育伦理精神和结构的形成,教师的权力控制者形象将让位于价值平等的人际互动关系。在创新教育看来,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将导致两种主体性都丧失其合理性。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对撞场所。教师应当以一种友善的指导者与合作伙伴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意志的、与自己平等的创造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氛围,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探索和奇想,给学生留下自己思维和联想的余地。

  (2)思想学术的民主。学校教育既要传递文化又不能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思想,要改变以往整齐划一的控制型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提问习惯和批评争论能力,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间和观念,特别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不能简单化,要告诉他们问题的'解答方法有各种各样。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智自由,鼓励和容忍学生在尝试探索中出现的“创造性错误”,不轻视学生偶然进发的思想火花,让学生学会“自己思维”。

  (3)教育管理的民主。创新教育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民主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主治教,这有助于集中包括学生在内的大多数人的意志和智慧,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护,既培育出有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又能够发挥蕴藏在学生心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二是凸显民主的宽容内涵。民主的内涵既包含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也包含多数对少数的宽容的内涵。西方学者房龙在《宽容》一书中所作的解释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宽忍。”创新教育所包含的宽容,就是具有不同学术见解的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与传统的或世俗的观点相冲突的观点的尊重和理解;就是对于人们之间个性特长差异的承认和尊重;就是对个体自主选择兴趣目标和发展进度的宽容和接受。 3.自由的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即是对自由的自觉追求。教育自由总是同人的可塑性、同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过程,就是人类争取自由的过程。创新教育意义上的自由包括以下内涵:

  (1)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合理怀疑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在创新精神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因此,思维独立大胆,不随波逐流,不满足现成答案,善于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当然,创新教育所要求的自由应当是积极的自由,是那种依据客观发展规律、适度控制的主体能动自由,创新主体必须主动约束和限制自己的不当行为。那种不加限制的自由是对自由的否定。

  (2)自由的创新活动必然是自主、自觉、自愿和自律的活动,表现为J种自在的个性自由。创新是人类合目的性的活动,任何创新活动都蕴涵和体现一定主体的目的性、自觉能动性、价值取向性,是在人的自觉意识指导下完成的。创新教育的教育过程需要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实践空间,创新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使学生在选择中充分展现独特的自我,实现成长的各种可能性。

  二、创新教育伦理观指导下的实践应对

  1.践履“和兼异”的教育理念

  (1)在人际关系上,坚持团结合作与竞争冒尖相结合。合作与竞争不仅是人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合作与竞争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了创新合作的规范化,使人们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创新合作是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弥补了个体智能的局限,组合了不同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汇集了集体的创造力,促使人们为了相互利益而取长补短、协调行动,共同承担创新中的压力。以往许多成功的创新技法都是立足于帮助人们彼此分享知识、联想和他人的独特经验,促进个体创新智能的有效增值。

  (2)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擅长,成功地显露自己的定位。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就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就是为了保护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权利。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包含了共性发展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智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并不是要求秉性各异的个体都得到平均的、划一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不是要消灭个性差异,反而应是帮助学生找到最能发挥其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使他们以自己现在的智能水平为起点,按照自己的接收阑限,不仅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理想的发展,而且还全面开发自己的多元发展潜能,建立广泛的发展点。

  (3)在教育方式上,坚持传承型发展与扬弃式发展相结合。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批判精神,即敢于和善于对前人、权威和自己的既定成果予以怀疑甚至否定,对这些成果的解读,既要尊重原意,又要发扬创造精神,进行创读。这不仅需要质疑的勇气,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不服输、不怕输的劲头;更需要解疑的智慧和能力。创新教育的魅力就在于通过整合历史的文化信息,达到反省、挑战既往的发展要求。

  2.构建终身学习的创新思想,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教育观是以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为目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生的目标仅限于学习、记忆现有的知识,而不是创新。.这种终结式教育观是建立在认为人的一生只需且仅需一次教育的学习观基础上的。而创新教育则以“教学生会学”为目标,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而且要启发智能;学生不仅要记忆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自行研究、探索和发掘知识。因此,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是一种折射人的终身的崭新的学习观。

  (1)成为自我教育的研究者。传授式教学重视学习的结果,其方式是灌输。创新教育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相信所有学生都能且都会学习,强调发现学习,在自己擅长处学习,着重学习的过程。其方式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自己体验学习规律,领悟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反思意识和能力,主动习惯地探求未知世界,通过自由学习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2)注重创新教育活动本身对参与者的激励作用。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外烁刺激只有得到主体的情感理解和心灵共鸣,才能成为受教育者恒久的心理偏爱和行为习惯。因此,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创新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终身创新的热情和需求,使创新活动始终保持动力状态。

  (3)实践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习经济。随着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知识经济打破了时空限制,要求建立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创新教育和终身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创新是终身学习的动力源泉。没有对知识无止境的追求,终身学习是不可能持久的。而这种追求情感有赖于不断的学习成功,不断的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另一方面,终身学习使人终身吸收新知识,终身不断地自我批评,扬弃先我,不断提升创新素质,并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完善自己。我们强调终身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超越学校教育,拓展教育的时空,通过使人自由地学会在教育方面的选择,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主动承担自身成长的责任,维护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权利。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 篇4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研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知识传授与应用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越来越重要,就数学教育而言,对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

  一、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能力

  创新教育除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具有通常所说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一“教学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以下具有时代特色的能力。

  1.担当教学多面手的能力

  作为数学教师,还应懂得相邻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学习数学与环境、生产、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实践表明,有广博知识和多才多艺的教师易受学生欢迎。只有做到一专多能,成为教学的多面手,才能适应新型教育形式。

  2.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

  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能及时猜测和判断学生的思维动向,把握和捕捉启发的时机,做到启而得法,启而能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提供了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可保证教学的和谐进行。

  3.善于扮演“多重角色”的能力

  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随着教学活动的不同,数学教师的角色也不同。角色的转变将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爱学、想学、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4.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数学教师应善于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活动,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分析,学会归纳、猜想与转化,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5.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6.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使原有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在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试验教学中显得力不从心。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让“数”与“形”相互转化,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验数学的环境。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情感激发能力,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

  数学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主动自觉的学习环境,必将使学生的聪明智慧、潜能才智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从而出现教学上的高效率、高质量。

  二、适应创新教育的教研能力

  面对现代教育,不能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将是不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而教育科研能力则是教师业务素质中的一项基本要求。

  1.教学科研并重,做“科研型”的教师

  数学教师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材、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这种研究可以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因此,数学教师要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教研意识。对每一个教学现象或数学问题做到:一问,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二思,追根溯源;三归纳,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四深化,将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提炼出来,真正做到让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这种“教研相长”的结果,必将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和强化,使教学效果更佳。

  2.承担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数学教师进行科研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选择、承担研究课题。需要注意的是,课题研究应将“实证的研究方法与思辨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基础创新、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应用、教与学等关系,先从小问题人手,小问题的研究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教研能量积蓄的过程,假以时日,教研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就能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确立研究内容时,数学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因此,选择与承担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培养研究技能,提高科研素质的过程,如果数学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他就无法选择、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也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理论进行再创造。长此下去,必将使教育思想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停滞不前,最后被时代淘汰。

  综上可见,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具有整体性和个体性。整体性的素质,有赖于师范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协同予以提高。个体性的素质,则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加强学习,注重学术修养,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研究型的数学教师。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 篇5

  摘 要: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因此,创新教育和小学数学教学课改的整合,有利于充分认识到实施小学数学必然地要以先进的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素质教育观念与教学机制的整体深刻变革。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创新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就成为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对于学校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创新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育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要树立这种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兴趣作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提高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让学生在“我要学”的思维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喜欢具体形象的事物,对于抽象乏味的数学问题缺乏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把数学学习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创设一种数学情境,用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以实践作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基础

  三、以探究作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应用与数学教学的许多环节。在概念形成环节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引发学生从具体的活动中抽象出对概念的概括,使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在定理的发现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可以循着前人的探索轨迹进行知识的再次发现,从而掌握一个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家们发现问题的过程;在知识的应用环节采用探究的数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探讨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采用网络、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再次应用。

  四、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如:在以给定的图形如:○○、△△、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前提条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的、诙谐的解说词。如两盏灯、一个等式,就是符合要求的两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它的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想得多。这是一道培养学生图案设计能力与空间想像能力的趣味数学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初一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学生是从以下不同的侧面来设计:①来自生活实践的设计:图形如圣诞树、一辆小车、一个机器人、一座房子、两支棒棒糖机器人、婴儿车等;②形象生动地刻画动物或人物,一只小鸟、稻草人、一只蝴蝶、一只狐狸头等从以上方案的设计可以看出,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素材,仅仅凭在课堂上的机械训练,是很难凭空设计出一种有意义的图形的,要求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发挥联想,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这样的数学活动课,以情境、想像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乐在其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像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动”起来。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式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缔,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 篇6

  一、以激发好奇心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以一个人的好奇心为依托的,当一个人对外界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才会对事物进行探究和发现,这个过程是创新所必备的.学习也是一样,要对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并能够对好奇的事物不断探索,独立思考,能从数学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出发,提取出问题并对它进行探究,这就是创新的基础.在这里,求知欲、好奇心与探究创新是紧密联系的,这既是新思维的起点,同时也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唤起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推动他们的思维活动.而要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学生们的已有认知模式中寻求突破口,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们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产生好奇,并主动去探究和质疑,从而激发才智和潜能的发挥,释放出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负数的概念,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经验,结合学生们的知识水平,设计以下几个例子,让学生探讨.

  (1)零上10℃,它比0℃高10℃,可记作+10℃,而零下10℃比0℃低10℃,同学们知道如何来表示吗?

  (2)海拔是以海平面为基准,高出海平面的部分,而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又该如何来表示呢?能用海拔155米来表示吗?

  (3)向南走100米与向北走100米,收入2000元与支出200元,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呢?

  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能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纷纷思考该如何用数字来表示以上的各种情况,同时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掌握负数的概念和应用将会水到渠成.

  二、重视交流合作,共同协作创新

  与创新分不开的就是团队协作,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无处不在的就是团队协作,每一样事物或工作的完成,单靠一人之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团队中的个人之间能够展开良好的协作.把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聚集起来,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也能让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反馈和指点,拓宽思路,引发创新的火花.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还能互相了解各自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协作,交流与合作是创新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例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为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提供足够的空间,在小组讨论的模式下,还可以辅以讲解的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通过小组协作讨论以及学生们的一些动手实践,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们理清知识的结构,活跃思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三、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能够提出问题就是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不是代表他们都懂了,而是还没有仔细地思考过.学生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一种求真、求实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和各种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难有创新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认真思考并发现问题,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创建一种良好的提问气氛.如果课堂上没人敢发言,那有问题的学生也不敢提出来,而如果课堂上气氛轻松活跃,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我相信很多学生都能够把心中的问题或看法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为其今后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相关知识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一些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来让大家讨论.如,分割多边形的方法有哪些呢?只有一种吗?如果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能根据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来确定多边形的边数吗?像这样一类的问题,都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来,再探究和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更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根据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究,得到了多边形对角线的更多知识,这个过程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还让他们再一次深入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巩固了基础.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堂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学习知识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而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个抽象的过程又是通过具体的知识学习来体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中小学创新教育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教育评价改革如何创新02-24

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策略02-27

学习与创新自我评价07-30

学习与创新自我评价05-31

高职教育论文: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02-11

技术创新论文01-07

体能训练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创新体系的论文02-09

创新教育之我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02-20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探究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