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历史论文>加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探究能力

加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探究能力

时间:2022-08-12 21:18:41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加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探究能力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学教学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被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就中学历史课而言,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进历史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确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学历史教学毕竟是有其特定对象、时段、内容等构成的具有独特规律性的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其独特性,注重加以引导,大胆实验,潜心探索,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教法优势,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历史素养。
  一、开展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学会收集历史资料和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结论、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两个依据:
  (1)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学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学生群体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如今知识与信息的总量已经非常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独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给他们去除生来的无知;他们如果不好问,无知就会使他们变成一种愚蠢无用的代名词。”同时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中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儿童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儿童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儿童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在动态、多元、主动的研习环境中,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的进取精神。
  (2)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
  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强音,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总是试图以教师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是怎么想的,学生就该这样想。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虽然教师费尽心思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总是机械地“储存”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应用。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在自身的参与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营造融洽民主气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指导。探究性教学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探究性教学提供更多的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新大纲及历史新教材逐步推广实验,极大地推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能够让每个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和感悟历史,亲身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逐步提高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际问题。对此,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解决此问题会有较大帮助。历史作为过去生活的重现,本来就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历史教育作为依托历史唤醒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生存的意义的领悟的一项活动,理应创建一种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学新模式。历史教育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探究)性学习。所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兴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历史学科记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本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果在讲课时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  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二)以形式多样的历史活动课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把现在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认识和结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上好历史活动课,将会推动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成为开展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契机。初中研究性学习与高中阶段的不同,在这一阶段,学生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经验为目标。学习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掌握具体的知识或结论,而是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创新思维。学生搜集资料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更多的史实,而是为了研究问题和论证观点。对他们提出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朝更科学、更理性、更有实践意义方向发展是适宜的。应该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而不应太计较于出多少成果。由此看出,深受初中学生欢迎的、灵活多样的历史活动课更能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是初中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契机。
  所谓历史活动课,主要指在历史教学中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其精神实质是“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参与商量活动计划。这样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点拨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历史,在历史中体现生活。通过历史活动课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进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筛选、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动机来解读课堂,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次以历史活动课为出发点的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我在初中二年级开展题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历史活动课为例子,说明历史活动课的具体操作过程:
  (1)组织形式:个人学习(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并准备论证材料)——全班活动(展示、交流成果)
  (2)学习途径:阅读有关书籍、音像报刊资料、访问因特网、参观关于辛亥革命的博物馆、考察地方史迹等。
  (3)学习步骤:
  第一阶段:个人学习阶段,学生带着自己活动小组布置的任务,搜集和整理资料。教师进行提示、指导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整理的资料下注明出处,如书名、作者、出版社、网站及作者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产生了一定的探究愿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查阅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组长组织本活动小组成员进行资料筛选、提取、策划等分工合作工作,小组根据自己本组实际和优势进行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能力出发,自由选择各种活动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学生对问题开始实质性的探究活动,产生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的探索、求知精神。
  第三阶段:全班活动阶段,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活动成果,形式多样,如资料汇编、历史文物仿制、历史剧编演、历史人物评析、历史幻灯片制作、历史小报编辑等。这些活动反映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选择与主动投入,着意于自我显示聪明才智,焕发创造的光彩,体现了初中学生好动、好模仿、好表演等心理特点。学生从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培养群体合作精神,并提高讲演、表演等艺术水平。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同样大有可为,是开展素质教育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能够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研究性教学不是靠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学习质量,而是让学生面对广袤的知识海洋去获取、去思考、去体验、去感受,以拓展心理世界,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赵克强《更新观念·把握特点·改进教法—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胡阳新《素质教育与活动课教学》 《历史教学》 1999年第4期
  3、殷 俊《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教学》 2001年第6期
  4、《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版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版
  6、呈爱民《历史课研究性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月刊》2002年第6期
  7、《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3、4期

【加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探究能力】相关文章:

加强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08-16

历史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方法略谈08-17

加强自主探究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01

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弱智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08-25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08-23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探究历史课堂优化学习效率05-31

浅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对策论文08-15

探究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力08-15

加强阅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08-19

以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