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时间:2022-08-13 03:55:3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临清市逸夫实验小学 贺洪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更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中,并伴随新课程的实践而成长。在语文教学方面,更新教学方法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语文的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的界定,应当说是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而达成的一种共识。肯定了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它又与一般人文学科不同,是一门带有工具性的基础人文学科。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单纯地展示“工具”。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的功能,它意味着学习语文,应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课标正是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定位,进而才形成了囊括于工具性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的课程新概念“语文素养”。
  理念之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是一门专门培养语文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而培养语文素质或者说语文素质的养成,正是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因此,进行语文课程教学,必须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教学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极为重要,它可以涵盖识、写、听、说、读、写多方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具”的准确内涵,是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课标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即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学生个体的能力体系。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语言能力是指以语言积累为基础、语感培养为指向的实践性能力,分别表现为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精神世界、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耐心专注地倾听、文明得体地表达和沟通、富有感染性和说服力的口语交际能力,感情真挚、条理明确、追求独特感受、有创意的写作能力,以及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标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质上就是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语文,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理念之三:课程内容着眼于生活化。课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课标确立了崭新的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实施建议部分,更是具体要求:“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因为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可能从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及其训练中转化而来。课程着眼于生活,突出语文实践。其一,教材内容安排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世界,从而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其二,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其三,教材富于开放性和弹性,既合理安排作为共性要求的基本课程内容,又要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个性化开发和选择的空间,特别是为学生主体留出自主取舍和拓展的空间。因此,学习语文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课标特别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生活言语实践既是课堂言语学习的源泉,又是课堂言语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我们的教师要在课标的引导下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开发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达成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由于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更新,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学的观念需要创新,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实行了创新教育,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是“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我们必须要考虑:(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一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教学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像《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绝对正统的本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不禁有些担心,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中,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的多好啊!
    2、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2)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3)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4)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5)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作文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在作文训练中,我认为应当这样:(1)提前明确写作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2)写作时间不必局限于两节课,可适当推后。(3)可改一周一篇为两周一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4)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手抄报,向报社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3、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说勤奋》之后,教师肯定司马光和童弟周精神,然后让学生知道只有勤奋和汗水才能有所成就。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4、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泉城》是一种自然美,《一路花香》是一种人性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发现美,创造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总之,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2007年11月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创新教育】相关文章: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08-17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08-17

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08-17

教育创新仅有理念是不够的08-17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试题的创新设计(教师中心稿)08-17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08-17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8-20

语文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精选17篇)04-27

创新课程心得11-25

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