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实施课程改革 转换教师角色

实施课程改革 转换教师角色

时间:2022-04-23 21:42:19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施课程改革 转换教师角色

实施课程改革  转换教师角色
湖北省武穴市龙坪镇中心学校   张慧芳  胡望兵

实施课程改革 转换教师角色

【内容提要】:走进新课程已迫在眉睫,新课程也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从而科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学质量。当然,实施新课标,首先就需要我们改掉旧有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角色融入新课程中,只有这样,新课程才能得以推行,学生也才能从新课标中真正受益。本篇论文,主要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和作用的发展与转换这个角色来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传授者 促进者 权威者 合作者 建设者 
教书者 研究者 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战鼓已经擂响,它以势不可挡之势延伸到全世界的教育内部。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也绝不能再“穿着老鞋子”走在“新路上”,更不能“穿着新鞋子”又走回到“老路上”。所以我认为,要想将新课程的理念切实执行到教学中去,必须先转换教师的“四种角色”。
有的老师说:“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反映了老师走进新课程的心态。其实,也很容易,那就是“洗心革面”。洗心,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革面,代之以新的面貌,塑造新的“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换。
第一,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必须转变。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和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促进者。当今社会开放,信息资源丰富,学习渠道多样,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多种途径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有些新东西可能老师不一定知道,而学生却知道了。所以,在拥有知识方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具有“知识垄断”的优势。他们怀揣答案,独占讲台,作为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教师和学生常常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孺要同时学习。这样,与传授知识相比。学习方法的获得和寻求知识的态度更为重要。教师就再也不能搞“知识本位”,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学习;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学生学会学习,把学生从知识灌输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教材为平台,教师的促进作用是:
*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认知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建立一个学生自由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师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教师积极地参与,有时也旁观,但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而言之,教师角色主要不再是知识的转播者、讲授者和组织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是教师角色转变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
第二,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权威者变为教与学的合作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单纯的控制和监督,不再是“统帅”学,“代替”学,由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一言以蔽之,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他既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激励者;既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美国著名学者波依尔(E•L•Boyer)认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学校应当是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含义是:①应有共同的理想,师生要平等的对待;②要有一贯统整的课程;③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资源;④要重视基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说,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平等,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三个方面分布,一是教科所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个人的知识;三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因此,教与学必须合作,合作关系表现在交往、互动和互惠中。
1.交往。既要合作,就要交往,师生交往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无交往,就不存在教学,不能发生教学;无实质性交往,就是假教学。交往的本质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交互发挥主体性,各自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师生间人格平等、价值观平等,没有高低、贵贱、强弱之分。教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2.互动。师生互教互学。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自发挥作用。教师不仅教,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学,也在对话中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自己的发展成长负责。教师主动,对学生鼓舞、期待、激励、肯定,从学生那里得到理解、体谅,从学生的开窍中发现学生的聪明。学生主动,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宽容、亲情与关爱,得到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设,甚至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刹那间懂得了许多。师生互动,共同编织着教学过程。
3.互惠。师生在教学中彼此都得到好处。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与学生一起共享经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再有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遗憾,而是深感自己生命之光在闪耀,自己的青春在放出光华,体验到自己的专业进步和自我实现的幸福。学生学习则是主体性的实现,他们感到心境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师生交往,围绕着教材文本,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三,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
课程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直接受制于社会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课程观。以前,所谓课程就是某一门学科,或者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甚至就是一本教科书。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这样,课程只是国家教育部门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情,而教师无权思考课程的问题。课程是“专制”和“统一”的象征,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不可变更的“圣经”。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改革,吃力不讨好,是“戴着脚镣跳舞”,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改来改去,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走进新课程,教师必须具有新的课程意识;
1.由文本课程转变为多元课程。现在的“课程”有着新的不同内涵;就课程构成的因素来看,课程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由教材(包括教科书、作业形式、语文符号、图表模型、教学资源等)、学生(包括态度、兴趣、能力、个人特质、先前经验、家庭背景等)、教师(包括动机、信念、能力技巧、个人特质、专业训练、家庭背景等)、环境(包括教室、班级人数、硬件设备、教学多媒体。、学校、行政人员、社区、家长、社会群体、教育局、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这四个方面所组成的个人内容繁多的“生态系统”。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这四个方面给课程提供了具体而新鲜的内容,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而是“多元课程”“生态课程”“活的课程”。这就给课堂注入生命意义,教师在多种课程因素的联系中,不断激活教学状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充分自由的发展。课堂教学就真正成为是师生人生经历一段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2.由封闭课程转变为开放课程。就课程的建设来看,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课程不再是“封闭课程”;而是“开放课程”。要放开思想,放手建设课程,放飞学生的思维。
3.由抽象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就课程的教学来看,课程不再只是“抽象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师生交流体验,互动互惠。在教学中,这是被学生、教师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具有亲和力的课程。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体验,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转变,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社会生活的主体。
4.由他人课程转变为自己课程。以前教学,其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全国统一教材、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等等,全国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学几乎如出一辙、教师唯教育行政指令是听,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是从,是完全的“道命教学”。教师一门心思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掩盖了教师不同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教师与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多元表现。
——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更新或增添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因素增多。
——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
如此等等,新课程的教学不确定性。带来的教学多样性和变动性,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查找教学资料和补充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建设者。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就课程的使用者来看,课程内容和意义在实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学习大部分取决于积极环境的支持。不同的课程资源中,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有着自身的解读,对给定的内容不断变化和创新,从而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呈现自己的特点。课程不再是“他人课程”,而是“自己课程”。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于课程的旁观者,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是对课程的一种“解放”,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作用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更不能等同于课程本身。教学的信息化和生活化是实现自己课程的关键,教师要千方百计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本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形成课程因素的来源和必要的实施条件。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电教室、实验室、互联网等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非常密切。课程的开设依赖课程资源,无课程资源就无课程,有课程就必须以课程资源为前提条件。
第四,从一学定终身的教书者转变博采众长的教学研究者。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学习,因而就凭自己的这“一桶水”应付教学。时间久了,不换“新水”,这“一桶水”就要变成“臭水”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教学。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从教书匠向学者型转变。新课程的教学研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研究起点:
1.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检查自己和教学行为,特别是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对照自己的教学,检查自己的角色是否合适。明得失,定是非,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前进。从无数教师的成长来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有赖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是提高自己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反思,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名副其实的研究者和建设者。
2.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一种新想法、新门径,发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以高效、周到的方式改进平时的教学工作,等等。对有兴趣的问题,就愿意入门,就有决心研究,就能取得成果。
3.抓住疑惑的问题。“教然后知困”,自古而然。教学中经常出现疑惑的问题,要抓住不放,并想办法解决它。如解决自己教学中的一个困难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或发现了教材的遗漏内容或错谬,等等。解决这些疑惑就是研究教学、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有作用的起点。
21世纪,中国的教育是走向世界,共同参与的教育。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中一分子,站在新世纪的起点,顶在新课程的浪尖上,我们只有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实践,善于研究,以新的角色焕发新的生命。到那时,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参考文献: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2.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
     3.波依尔(E•L•Boyer)美国,《21世纪的基础教育》

(作者简介:张慧芳,女,武穴市龙坪镇五里中学教师,2002年10月代表武穴市参加黄冈市语文新课文说课比赛二等奖,创新教案《与朱元思书》获黄冈市二等奖。同时在《武穴报》上发表多篇文章,如《有爱就有希望》等,2003年8月被评为“黄冈市三十佳模范班主任”。)

(作者简介:胡望兵,中共党员,1971年10月出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曾任武穴市太泊学校校长,武穴市农场教育站办公室主任、站长助理。先后于一九九二年九月、一九九四年九月、一九九六年九月、二000年九月、二00二年五月份分别被评为武穴市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分别在武穴市级以上获奖,并多次在《武穴报》、《黄冈日报》、《湖北教育》、《鄂东晚报》上发表,现任武穴市龙坪中心学校辅导员、语文教师。)
联系电话:0713——6572431   手机:13972756899
邮政编码:435402

 

【实施课程改革 转换教师角色】相关文章:

角色转换之间作文04-26

角色转换之间作文5篇06-07

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07-05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心得05-02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4-18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05-21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05-31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06-07

新课程改革学习培训心得05-09

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