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时间:2022-08-17 10:48:19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一、和谐教育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教育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从这件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决不能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无辜的伤害。特别是当老师因种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这样,老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更加信赖和尊重你。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民主,平等待生,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切中肯綮,才能卓有成效。
    和谐教育需要秩序和法治,必须有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安宁的周边环境。要用法律的力量来强化管理。贯彻“依法治教”,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制,建立章程,实行依法自主办学。
    二、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石。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其它社会领域的公平一样,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机会公平的本质体现,主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从微观层面调控教育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不公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怎样破解教育不公的难题?关键还是靠政府。首先,政府应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制订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从政策、制度和法律层面保证教育公平。其次,加大投入,普遍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无形的手”的作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提高办学水平、缩小办学差距、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促进教育公平。
    和谐教育也是一种正义的教育。我们的先贤把“孝悌忠信利义廉耻”用以勉励后学,孔子有言:“君于进德修业忠信”。战国时代的管子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任何社会,忠信仁义缺失都意味着人失其要,国失其本。现今的青少年学生,伴随社会转型期的震荡长大,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熏陶,崇尚以个人为中心,缺乏深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感悟,传统的人文道德素养在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挤压下显得相当薄弱。青少年学生面对现实的种种困惑又缺乏正确引导就难免躁动迷茫焦虑乃至走向迷途,尤其是道德的柔性隐性在当前明显不敌刚性的显性的分数,未成年人善的成长空间让位于现实的看得见的利益。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而审视当前的教育,或迫于社会压力或出于内心的浮躁确实淡化了对人的教育的责任,对此业内人士尽管清楚却显得很无奈。
    三、和谐教育是一种诚信友爱的教育
    教育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没有诚信,教育就失去灵魂,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教育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支持。要维护教育自身的形象,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为社会作出表率。树立教育良好形象是建设和谐教育的标志。要坚定不移地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消除教育不和谐现象,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一是坚决治理学校乱收费,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一费制”,实行“阳光收费”,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和谐的校群关系、师生关系。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甘于奉献、廉洁从教、干净干事”的良好师德师风。三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增加办事透明度,从根本上杜绝各种腐败行为。主要包括实行招生公开,确保各项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实行人事公开,保证在招考教师、教师调动和干部任免方面向社会公开,加强民主监督,真正做到从德能勤绩几方面择优录用;实行招标公开,学校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和购买大宗物资和仪器设备、学生生活用品等,均要按规定实行招标和政府采购,防止暗箱操作;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教师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尊重。继续抓好师德建设,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建设好教师的精神家园。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繁荣知识、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已任,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加强以“求是、求博、求精、求新”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教育,搞好新课程实施的通识培训,以过硬的水平塑造良好的教育工作者形象。
    学生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欢迎。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
    四、和谐教育是一种充满活力的

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1] [2] [3] 下一页


教育
    改革开放二十年,国家的经济实力今非昔比,对教育投入的加大,硬件设施与国际差距缩短,但创新能力与世界拉大距离,国际上世界科技实力总评,美国加拿大100分,日本72分,德国54分,俄罗斯25分,中国20分。日本至今共获十几个诺贝尔奖,仅新世纪以来连年获奖。在国策上日本人从技术立国,重引进转向科技立国,强调创新。从历史看,日本民族有自觉的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科学强则民族强,再如以色列在贫瘠的沙漠地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什么?靠的是教育,靠的是不断创新。质疑从来是科学的助产士,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本是教育的旨归。但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上课的提问好像是一个个思想圈套,在一次次问答中修正,慢慢引入预先中设定或老师心中认定的答案。表面看似气氛活跃,重启发式教育,实质是学生的精神主体慢慢消失,原有的那点自信心全无,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屠宰场。数学的解题也必须按规范的步骤一步步解,少了步骤即便是答案无误也判有错,解题的方法也得按老师讲的,不可逾越。爱因斯坦说:“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想象力。”可是我们周围的群众仍限于招生标准的一元而紧抱着分数不放。客观地说,在招生体制,社会压力及家长观念等许多因素的约束下,有完整科学的办学思想,特立独行,独步教育界,具备自己鲜明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尚不多见。
    教育的活力来自教育体制的创新,要从“头”开始,既要重新开始审视、把握教育管理的契入点,也要注重对人思想的开发和激发,教学中我们常说“学习是学生自己在学,”总是力图“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可是管理中我们却常常丢弃了这样的法宝。我们虽然不能让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把教育当事业去追求,当艺术去奉献,当科学去探索,但教育这个行业拥有更多的,对教育一颗痴心、一片痴情、一分痴迷的人,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不变色、不变质。我们决定着学校的明天,学校也决定着我们的明天。管理创新,要从思想入手,要抓住细节,创设情境,打动情感,震撼心灵。只有相互吸引、支撑、依赖,通过科学的管理把散落的火种聚集起来,放大增效,才会有光,才会有热,才能照亮一片天空,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五、和谐教育是一种安定有序的教育
    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是青少年集中学习和活动的地方,为社会各界和千家万户所关注。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保障学校师生、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第一要务,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天职。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体系,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演,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以防为主,综合治理,重点防范危及师生安全的校舍危房倒塌、校园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交通、溺水、火灾等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教育是一种规范有序的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是和谐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专业场所,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地方,是建设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载体。首先,要建设一支和谐的团队,要有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学校班子成员要互相尊重、理解、民主、团结、协作,并尊重、信任和善待每一位教师;教师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形成一个创业干事的和谐团队。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爱,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三是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和师德师风,丰富和深化和谐校园的内涵,建立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和谐校园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六、和谐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科学与人文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分野与抗衡,人文教育的复兴,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正成为发展趋势,并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希望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正是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施教者也是人,以人为本,是其应有之义。人文精神就是推崇以人为本,发展个性。鲁迪格尔指出:“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因为社会价值是要由个人来实现的,“小河有水大河满”。人文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超越的人性观,强调人性是完满的,人性也是美好的,人性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每个人都存在不断向上的巨大潜能。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文精神一直比较忽视。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人格缺失,并造成了压抑学生个性、抹杀健全人格的不良后果。我们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重视考试科目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重视智育,却轻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重视训练记忆、理解等智力因素,却忽视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等等。教育的单一化模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呆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各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已经导致了令遗憾的后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情感、意志、兴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唯书唯上,迷信盲从,消极被动,缺少了主体的意识、自主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这恐怕是为什么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位以中国人的名义获得的诺贝尔奖的一个原因吧。
    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学校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使他们学会做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发展。

上一页  [1] [2] [3] 


【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相关文章: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08-15

渗透情感教育,创建和谐班级08-20

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和谐人格教育08-16

关于和谐的作文500字 和谐的晋中,和谐的美04-29

对做好办公室工作的一点理论思考08-24

以和谐为题的作文 和谐的色彩04-29

和谐校园作文 校园,让和谐作主04-29

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04-06

和谐之美美之和谐作文06-21

生命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