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讨论 - 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是把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活动,,由于当前受教欲望的空前高涨,使得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作用无法合理发挥,在平日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现象一:野蛮式的智力开发。许多学校为了提高成绩,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让学生忙于题海之中,累得学生腰酸背痛,因为是挤压式的教育,产生的只是短期成效——勉强步入重高,实际能力没有提高,后来因不会自主学习而倒退许多。
现象二:扼杀学生的广泛爱好。学生的爱好是广泛的,因为迫于社会压力,学生始终不能解放于知识灌输中,使得他们的爱好成为“空中楼阁”,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学校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
以上现象至少说明了一点:当前教育太多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如此的教育在实现“促进发展、培养能力”的功能上是极为有限的,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确保“教育能开拓人的发展空间”,于是以发展理论为指导的新型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运而生。
一、认识“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入教育十分必要的,因为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意味着社会个体能够全面和谐发展,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就意味着“继续教育”、“终生教育”能实现更多的成就。
“可持续发展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留有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留有学生发展自我的时间,要有节制在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之有更为长足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全面人才。
“可持续发展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它必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它给教育带来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教师的教育观该如何转变;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下的人才观又是什么……诸多课题的深入研究必将掀开中国教育史崭新的一页。
二、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
今天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兴办这样的教育。从它的本质出发。笔者认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核心有3个方面:即“课程、方法、评价”三大体系。
(一)建结构化的立体课程体系
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知识、育学生做人”。我们的教育以课程为载体,但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非“书本”,它是一个结构化、立体的知识网络。新时期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四位一体”:以培养人的现代综合能力为宗旨,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为四个方向,因为这样发展的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培养目标。
学科课程总结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最大成就,足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再发展奠定基础;活动课程搭建动手操作的实施平台,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深化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技能;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激发更多的“爱家”情感,诸如劳动技术、美术等又能授之予学生一些基本技能,这又是显性课程的功能;以“教师言行、校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隐性课程又渗透了更多的品德修养教育,塑造了每一位学生的灵魂……
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也给我们实现分层教学作铺垫,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先行兵。
(二)创主体性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师传生授保?且恢值ハ蛐缘闹?豆嗍洌???荒鼙欢?降亟邮埽??疚藜笆裁炊土丁⒎⒄埂3戮傻慕萄Х绞揭殉晌?凳?翱沙中?⒄菇逃?钡陌斫攀??虼私萄Х绞降母母锸圃诒匦小?br>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以教育发展规律为基本准则,以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本依据,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始终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主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营造师生互动的求知、探知氛围,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进而学会学习,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我们必须交还学生的主动权,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合作学习中去获取应有的知识,培养他们那科学般地精神与态度。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实施因材施教。我们要实质性地开展分层教学,以学生最大的发展优势为目标,合理安排他们的内容层次,保证他们的原有爱好有所发展,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
如果说“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主体性教学方式”便解决了“怎么教”的难题。
(三)改现行评价机制
中国的教育历来都是选拔性教育,实现的只是“选拔”“甄别”功能,对于当前“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说,这种评价机制非但没有促进作用,而且还会抹杀学生他们方面的成就。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进行改革!
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和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内在联系出发,笔者认为,评价机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应该是:
1、分层评价。由于实现分层教学,学生所受的内容与层次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评价时要注意采用不同标准,即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方面的倾斜。要变“一把尺子量人”为“多把尺子量人”,评价的本质在于个性发展的激励。
2、着眼于发展空间。我们评价一方面是鉴定学生的求知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扩展他们的发展空间。我们的评价更应该发挥“鞭策、鼓励”的作用,让学生发现自我兴趣,让学生自信进步的希望,而不应该是用成绩指挥棒去硬分才能等次,不应该用无情的分数去摧残幼小纯洁的心灵。
3、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只讲过程不重视结果,而是要淡化不同个体的横向比较,要从个体的纵向比较中去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提高。我们应该为个体建立档案库,收集个体进步的数据与资料,呈现他们成长的每一个跨跃;我们可以跟踪个体的学习生活,建立《个体学习病历》,从解决每一个错误开始,促进个体的向前迈进;我们还可以单元检测、课时训练为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千万不要认为一单无一测就是关注过程,我们要将评估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某一环节。我们要实质性地注重学生个体的求知过程,切实发现他们的优点,促进他们的提升。
三、避免走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误区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真正有以人为本的教育,它的可持续不仅仅体现在学生个体上,还体现于校园基础建设中(既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撒手不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误区主要有:
(一)、注重形式,毫无实效地开展技能训练
由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强调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专门的活动课程,于是有的教师便在教育过程中无限制地开展技能训练,而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大摆花架的技能练习只能是影响学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忙乎于应付诸多活动,真可谓是“劳命伤财”!
(二)、培养能力统领一切
因为过分强调能力水平的培养,许多教师以活动能力的培养来掩盖自我工作的敷衍塞责,于是放任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开展活动中偷闲,有的甚至认为成绩差是因为开展活动,为自己无效的教学找个辩解的理由。
(三)过度开展发隐性课程
许多学校注重校园环境的布置,力求学校的每一物都能实现教育功能,于是肆无忌惮地开发隐性课程:以名牌学校为建筑物命名,诸如“清华路”、“北大园”;书写众多潜心标语等,目的只是一个:那就是时时、处处激励学生奋进。长期以往,学生必将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必将影响其身心发展,根本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阻碍发展。因此,我们在开发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方法,切不可急,万不可施加心理负担于学生,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
柳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基础教育好比万丈高楼之基石,千里铁轨之枕木。中小学教育仅仅是为人生发展打基础,根本无需大做文章,过度开发,因为一个人的潜能总量是有限的,并且还能在有效的开发中得以更好发展。我们不应该极力挖掘只有十来岁小孩的潜能,应该顺其自然,要适应他们的发展;我们决不能因强调某一方面而扼杀他们的其他爱好;我们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优势,他才会在社会中自发地开展再教育,才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的是现时期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兴办教育的3大核心问题,只有实施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发展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人才战略”!
【教育讨论 - 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文章:
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07-17
试析小学音乐合作教育存在问题与反思08-18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08-20
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讨论阶段方案08-24
素质教育大讨论心得体会08-27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堂教学设计08-18
浅析高校护理专业综合素质教育探讨论文08-23
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精选7篇)07-1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讨论心得体会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