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时间:2022-08-17 11:02:47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浅谈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云霄一中 汤琳纯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使学生单纯学习技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和探讨。本文就以此为目的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 建构主义、情境、意义建构、协作、交流、自主学习

社会在进步, 世界在发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在当前已经时不可待。陈至立同志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统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而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于是显身成为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载有信息的数值、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进行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其教育目标即在于使学生能计算机这一工具实现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和信息传递。基于此,笔者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分析上: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中通常不是从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的,但是并不能全盘否认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因为每一节课内容总是由基于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单元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而有些则属于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了解还无需掌握的知识,如"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就属于后者。可见,对当前所学的知道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完成"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所以应该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其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和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根据以上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有以下的步骤:

1) 课前先深入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因为有些学生或自学或通过其它途径已了解或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确定的教学主题,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希望能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教学主题相关知识的深化;而有些学生则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比如在"中文Windows98操作系统"一章中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Windows98的基本操作,但是对"操作系统" 、"文件夹"、 "文件"等的概念却搞不清楚。

2) 对了解到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学生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即将一节课的知识分成几个层次:基础、提高。因为Windows98操作系统提供的一种可视化操作,它的基本操作如"打开文件"、"文件复制"……,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掌握的,而这些又是以后课程必需的基础,所以我将它归入基础部分;而"资源管理器"则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就相对难了些,我就把它归为提高部分;

3) 仔细分析知识点,基础部分中找重点,比如有些部分可能学生们会不甚重视或者对在了解学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提高部分则挖掘基础。

4) 制定学习任务,创设问题。

三、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1.将教学内容中基础部分的重点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讲解。“Windows98的运行环境、安装、启动……”就属于这部分。

2.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可以以提出问题或分配项目的方式。分组时可根据学生本身素质分基础和提高,人数一般为4、5人为佳。如基础组的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为让他们完成一些作业如:"⑴在桌面上移动图标 ⑵打开"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并通过使用"帮助"玩该游戏 ⑶……";提高组的学生则提出问题:"结合前面介绍过的操作系统知识理解Windows98中的资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结构及文件操作。"

3.学生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4.学生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可采用各组汇报及各组之间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在此中参与,但是主要还是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工作重点。

5.教师根据观察和分析总结可适当布置新的作业任务,将基础组和提高组进行重新组合来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可以强化练习,巩固学习效果;二来可以将学生之间的差距拉短,学习好的学生可帮助差的学生,从中也有助于个人学习系统化理解,而学习上相对吸收慢的学生则会在其中获取新知识和学习压力,如果老师能正确引导让学生将此压力转变为动力,那么他们就会更努力更自主地学习。

另外,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特别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就能使教学开展得顺利而且有效。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何克抗,1997年第3、4期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何克抗,1998.12,载全国计算机教育网之专家论坛 [作者简介] 汤琳纯,现任漳州云霄一中信息技术组教师,2000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相关文章: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探究08-10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08-17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分层教学的探究08-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03-2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04-19

探究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向量及其教学08-18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探究08-18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法教学方法探究08-18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04-2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