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时期学生厌学问题产生
目前,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特别严重,导致辍学现象日益增多,这已成为“普九”巩固提高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与重点。我们对学生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专门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笔者认为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习缺乏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处于青春少年时期,思想单纯、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高。面对五颜六色的世界、广 博的知识海洋都想问个为什么。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拓宽,部分学生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是老师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 的起步阶段,虽然该阶段要学习的都是已成定论的基础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有意地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踊跃提出问题,那么这不仅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互相交流中学会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这种“问题教学”中从小培养成问题意识和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 缺乏学习兴趣的另一个因素是学习内容与学习的方式方法。现使用教材中有些内容陈旧,与学生实际差距甚远、繁难,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高不可攀,失去学习信心,有的教师运用传统说教串讲方式进行教学,电教手段一无所有,不能运用丰富多采的课堂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学习形式,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 二、不能轻松自如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如同我们干任何一项工作一样都需要一个宽松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可事实上,学生们的学习在老师“恨铁不成钢”,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愿望的驱使下,整天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在题海战中熬岁月,考试声中度春秋,甚至节假日,晚上休息时间也被占用。这样做实在不符合学生们的年龄,性格特点,扭曲了他们的童心、童趣,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生们的心理了解不够,不能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创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对学生仅仅局限在知识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个狭隘的视野上,没有拓展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做到激励性工作以恢复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三、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如果教育没有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知识就难以被掌握,被消化。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仅凭热情不行,还要讲究方法,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掌握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相反提出过高要求,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丧失信心,有的教师不能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懂得“亲其师,信其道”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仍是老一套,横挑鼻子,竖挑眼。每次考试都评比站队,极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是把鼓励的重点指向学生努力程度或进步程度,而是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或学习成绩的高低上,所有这些做法不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教师认为自身出发点是好的,这就是好心办了坏事,是自身素质问题。 四、受招生“并轨”即就业形式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五、我们认为,原来的初中教育也是拔尖教育,进入初中的学生,成绩大部分在初一阶段还是比较好的。随着普九的实现,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大大增加了初中学生成绩差的比例。这些学生因为学习跟不上,逐渐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成为流失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厌学、辍学的主要是学困生。 我们弄清了学生厌学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后,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为了防止学生厌学,我们曾想过许多办法,但收效都不大。后来我们学习外地经验,到洋思中学,上海闸北八中,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实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们的办学理念,如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是: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他们的共同信条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他们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下工夫每个学生都能教好。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是;“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使每一位师生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欢乐和真知,具体地讲就是1、让人人都享受一份爱,爱是一份重视,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2、让人人得到尊重,师生之间是朋友,是知己,努力营造民主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3、让人人都享有机会,班干部、小组长轮换当,人人都有机会锻炼、体验。机会还要靠自己去争取去把握,去竞争。上海闸北八站中的教育思想是:“三个相信”“三个转变”,“三个相信”即:1、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2、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3、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三个转变”是:1、变埋怨、责备学生为相信每一个学生;2、变教师对学生外压式的强制教育为学生内调式的自我教育;3、变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为争取多方面成功的素质教育。教育孩子认为自己是能人、好人、聪明人,如果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是难以成功的。学习上海建平中学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持续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培育目标,构建了“规范加选择”的育人模式。我们在转变厌学学生上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抓好起始年级。对初一新生非常重视,我们给初一配最强的教师。每门课至少一名骨干教师,对于新来的学生摸底后平均分班,不分快慢班,分座位时一个好的带一个差的,便于一帮一。(二)教师要重点辅导厌学学生,上课时起点和重点都是差生,老师提问,先问中差生,好学生肯定会,中、差等学生不会的老师就讲。(三)实施差生验收制度,学校安排好的学生帮差生,每两周进行一次验收,老师不出试卷,按课本上的要求制出表格,由两个学生验收,不会的,一是学生继续自学,再着老师反复抓。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消灭差生,不放弃一个差生,重视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落实“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我们鼓励号召教师人人都进行课改,只要你是教师,只要你站在讲台上,就要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来,课堂应成为课堂改革的大战场。在课堂上我们让教师多使用成功激励教学艺术,使每一个差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成功的喜悦。要求教师多给学生关爱。教育学家们认为:“凡是缺乏教师关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挥。”因而在教育工作中,爱就是教育的技巧。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要做到“爱满天下。”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着一颗爱心,时时有爱处处有爱,只有爱才能唤起学生热爱学习本学科的欲望,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对于学习上缺乏兴趣的学生,我们要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的源泉。老师要吸引学生爱上他教的学科,并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创造一种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要巧妙引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表现自我,还要注意质疑设悬念,减轻学习负担,处理好“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根本上引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还办起了一个实验班,利用实验班带动全体。开办实验班,积极探索防厌学的新途径。学生组成:一是初中新生中各科成绩较差的,二是学习上认为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三是愿意发展特长的,实验班的教师选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耐心细致的优秀教师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由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多才多艺的骨干教师承担各门课的教学。针对实验班的基础较差、活波好动的特点,我们采取了颇具特色的“低、小、多”教学法。 “低”就是低起点,开学一周,在摸清学生基础后,首先为他们补习小学四五年级的功课,将基础打扎实后再讲新课。增加语、数、英课时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适当增加体、音、美课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减少史、地、生课时只讲基础知识,各门课一律少留或不留作业,在测试中单独出题,原则上让人人及格,这样一来,学生普遍感到听懂了,学会了。实验班一位学生告诉我们说:“过去听老师讲课,象听天书,我一点也听不懂,第一次听实验班老师讲课,我听懂了,高兴的一夜没有睡着,感到学习挺有意思”。 “小”是小步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立足教材和课堂,当堂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课课有进步,处处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多”即多活动,多奖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聪明、调皮。在其它方面有特长。针对这些特点,多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在与普通班的学生期末统一评奖的基础上,为实验班学生增加了奖励设置,提高受奖比例。这样实验班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奖励,平均80%学生在一学期中获过奖。这些在过去经常遭到失败、挫折缺乏自信,从未获过奖的学生,拿到奖状后 欣喜若狂,不少人增强了自信心,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特长。实验班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于是我们在全镇推广开办了20个初中实验班,开班时共有学生1100多人,现在基本稳定,实验班使一些本来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仅不再厌学,而且还爱上了这些科,还学的好、学的会,学习成绩上升较快。不少学生在实验班发展了自己的特长 ,成了小画家,小歌手,小发明家。 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用一种模式教学,不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是我们实验班的经验,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这样的班不再是实验班,最终将成为正常班、普通班。到那时初中厌学问题就会基本彻底得到解决。
【新时期学生厌学问题产生】相关文章:
广场舞的产生、发展问题及对策08-18
克服学生厌学情绪08-16
厌学情绪的心理调整06-20
论我国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法学理论基础08-17
厌学调查报告05-06
浅析小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08-16
重视音乐课厌学现象助学生成才08-15
银行的产生说课稿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