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孙嘉敏 摘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期探索。本文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论述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世界物质性; 对立统一规律; 实验教学;自然渗透 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教师可结合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使他们初步具备识别伪科学的能力。 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自然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学生的思想就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促使他们解放思想,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中,敢于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寓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从而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之目的。 一、“世界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教育 (1)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地球上的一切客观物体都是由百余种化学元素所组成,即使是生物体的化学成分也仅仅是碳、氢、氧、氮等为数不多的元素。从19世纪开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不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微观粒子,但这些基本粒子仍不是最小的,它们还有其自身的层次结构。同时还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其主体和运动方式,所以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构成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 初学化学者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较强。对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情趣盎然。然而,当他们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又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化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初三化学第一章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学生自然最先想知道的就是化学是研究什么的?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和分子照片吸引学生并得出结论,即世界是物质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这样,学生很自觉地就接受了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在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时,通过实验中的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揭示了分子破裂,原子重排而生成新的物质。总结出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运动着。通过分子、原子总是在不停运动这一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何物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辩证思想。 (2)质量互变教育 众所周知,事物的变化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认识这一理论,笔者在讲分子一节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意渗透。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比较抽象的理论,笔者用一根粉笔,设想把它无限分割,同时指出,当我们把它分割到最后一个分子时,它还保持着原物质的化学性质。假如我们继续分割,破坏了最后一个分子时,是否还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呢?学生会很快答出,这时就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了。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定义,又从中向学生进行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同时指出,任何事物都可能由量的变化达到质的飞跃。使学生对事物的质变上升到理论性的认识。 又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在向学生揭示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与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时,笔者也采用了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辩证思想作为基础。强调指出,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改变,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通过讲述这些知识,使学生懂得了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这一辩证法则。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教育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与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方面的不同倾向。对立统一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现象、和过程的本身之中。教师的任务在于能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会用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材中, 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说俯拾皆是,如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得电子与失电子、阴离子与阳离子、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这些内容都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 例如:讲原子结构时,强调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对立统一体。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这是原子内部的吸引因素, 原子内部的排斥作用,有来自电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也有电子高速绕核运动的离心力。 又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使初中学生从得氧和失氧的初步认识中,上升到生动的辩证认识的方法,指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矛盾的双方,又构成一个整体。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题。没有氧化,也就无还原,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又使学生树立了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增强了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教育 (1) 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活动 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对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的逐步认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了各门自然科学,科学就是在实践需要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因此,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讲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的兴趣非常浓厚,作为教师要积极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育,使学生懂得,科学上的一个重要定理或结论,都是前人通过多次的实践活动,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多次反复甚致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的结果。如氧气的发现。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认识,才能对研究的对象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片面到全面。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认识事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感知其现象,揭示其本质。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唯物主义思想。 (2) 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一节内容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质能量守恒,而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守恒?想要探索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这时,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学生最关注的。因此,可同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除教材上的两个实验之外,还应补充实验,如蜡烛燃烧。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的结论。而有些化学反应由于产生的气体散逸,(蜡烛燃烧)造成质量不守恒的假象,要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科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这样,使学生懂得认识是从实践中来,而得到的认识必须通过分析、归纳辩别真伪上升到理论。再通过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而化学教材本身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作为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材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化学教材,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指导学生。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前提。 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必须抓好“双基”这个基础,处理好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有打好“双基”这个基础,才有利于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中,针对教材进行思想教育,不能生搬硬套、顾此失彼。应寓思想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通过教学中的自然渗透,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之有趣,品之有味。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2]教育部, 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化学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3]南开大学,哲学学习问答[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4 2003.3.9 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开滦十中 孙嘉敏 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