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时间:2023-02-27 09:29:20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研员,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群体。诞生于建国初期,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在完成着一项特殊的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历史条件下,教研员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面对我国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的历史重任,教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小学教研工作将发生一次历史性的改变。  那么,中小学教研工作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实验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就此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研员进行了深入研讨。  什么是校本教研  关键词:以校为本、教学反思、行动研究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那么,以校为本的教研与现行教研有什么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那么,如何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专家认为,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参与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要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以校为本的教研,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以往,一些教师虽然有研究意识,但是缺少研究的空间,一些研究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群体的认可,造成只有外出参加比赛获奖才被承认的现状。实际上校内的认定是同等重要的,学校应当给教师机会,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特别是允许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研究状态,对广大教师来说,更为引人入胜。  教研部门职能如何转变  关键词:研究、指导、服务  校本教研机制的建立,对教研部门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教研部门的职能转变是一个首要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的教研部门工作职能尚不十分明确。教研机构不健全,数量不足,各方面待遇不能落实,教研经费紧缺,教研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其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工作认识不足,把教研室当作教育局的“机动部队”,有的被称之为“打杂摊子”、“秘书班子”,哪里忙就指向哪里,致使教研员常常陷入繁忙的事务工作中,很难集中精力搞教研,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在实验、推广新课程的过程中,有大量细致的业务工作需要中小学教研队伍来承担。教研室如何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学校落实新课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一方面最为紧迫的是转变教研室的职能,另一方面是促进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明确教研部门的地位、作用,明确责任。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并不是否定和削弱教研室的作用。相反,教研室的作用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中小学都要给以高度重视。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学改革服务。要强化以校为本的研究意识,使有组织的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植根于、服务于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避免将教学活动简化为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组织复习考试等,更不要依靠课堂教学评比和组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指导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水平指导,因此要改善管理,创新教研模式。强调研究、指导、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  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教研机构还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和工作提供各种服务。  教研方式如何改变  关键词:对话、交流、互动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在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并不是指教研员如何深入学校,而是指教研方式的改变,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传统的教研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教研方式主要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评课,也基本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教师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正如一位评优课获奖教师所言:“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这种方式基本是教研员向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还应当看到,许多地方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学研究被固定为一种模式,缺乏创新。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来自一线的教研员普遍感到,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其次,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教研员的角色也要发生改变,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教研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应当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如何体现教研的场所在学校、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在这方面,天津教研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坚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专题教研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  教研员如何应对挑战  关键词:跨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  在传统教学中,教研员大多是当地的教学能手,在教师中有较高的威信,指导教学工作驾轻就熟。而新课程对他们来说,无论从理论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他们在教育观念和业务能力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课程实验一年多以来,由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已经有了一些新鲜的体会和感悟,他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渴望交流与探讨。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一些教研员心理压力大,感到失落、困惑、甚至苦恼。有的教研员说:“以前在学校评课,从来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过去一直认为是成功的课,最好的课,有些甚至被认为是经典课,如今,却被专家提出种种质疑,用新课程的理念一分析,我们看到了差距和问题所在。”  课改,对广大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  应当看到,新课程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教研员应当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正如一些教研员深有感触地说:“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式’当中去。”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师、教研员来说更是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这对他们来说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如何帮助广大教研员提高专业素养、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建设,保证教研部门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落实教研人员的待遇;要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形成开放的教研员流动机制;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保证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工作;要为教研员进修和培训提供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要保证教研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制度。鼓励教研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训和提高工作,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尤其是新课程的综合化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教研员亟需具有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教研员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教研制度如何创新  关键词:多种力量介入、建立伙伴关系、校际互动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支持和帮助。那么,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方法来保证?如何以制度的创新来迎接改革的挑战?  专家们认为,说到底,就是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研室、中小学通力合作,使教师教育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大学应该在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欧洲教师教育联合会自1991年以来在几次年会上提出并探讨的概念。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2000年,教育部在14所师范大学建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是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各中心要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主动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要联系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发挥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作用,帮助地方和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大学要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提供各种条件和保障措施。  教研部门应该成为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纽带,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师范大学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小学建立起伙伴关系,教研室与中小学、教研员与教师、专家与教师建立起合作关系,开展互动的校际之间的交流,以及校际的教研机制的建立,利用网络信息建立新的沟通手段等。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课程资源的配置与分布很不平衡,还应当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地区内部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强带弱,以点带面,这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闻背景】  我国中小学教研室始建于1956年,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当地基础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事业单位。各级教研室(省、地、县)大部分是独立建制的单位,有些设置在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内。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基本建立健全了省、地、县、乡、校教研网络,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  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专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有近10万人,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支数量可观、业务水平较高的队伍。多年来,各级教研人员在稳定正常教学秩序,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普及教育科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独特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5日第4版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关文章:

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08-17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08-17

语文改革教学 适应新课标05-25

政治课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之浅见08-12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构筑开放的教育08-25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落实“有效课堂”教学08-17

课程改革如何提高物理学习兴趣08-22

适应新课标,改革旧方法——新课程下对数学作业批改的几点认识08-20

对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