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对当今国际格局的几点思考

对当今国际格局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3-02-27 09:37:21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当今国际格局的几点思考

     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        1最一般地讲,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在这样的状态下,任何试图改变现有均衡的努力都是得不偿失的。对世界格局的理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角度,比如可以从历史或动态的角度看,也就是力求回答“世界格局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人们常说的“时代问题”就与此密切相关。我们亦可以从时代的横断面或静态的角度观察,即透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或汤因比所用的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来对现今的世界加以描述。我们也可以用成本收益方法,即通过比较各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将其统称为各种力量,在既定或未来格局下的获益和受损程度,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格局脉络。我们还可以从世界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的此消彼涨中,从其构造世界秩序的理念和意志力中,来对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换个角度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力量在形形色色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一国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以下6个要素:市场规模,包括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水平,以及相应的购买力;货币与金融,主要看其货币是否是世界储备货币,以及其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规模;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其中既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国土、以质和量表示的人口、与资源禀赋;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与治理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力量”;军事力量。多维度并重、动静态结合、损益量比较、内外因兼顾,应成为思考世界格局这一宏大问题的基本脉络。  2总体上看,人类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由来已久,但于今尤甚。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充斥着资产阶级对产品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它必然到处安家筑巢,到处建立联系。”经典作家们在当时不仅看到了今天人们称之为全球化的种种现象,还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血腥味的或明火执仗式的对外扩张。时至今日,特别是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尽管贸易和资本扩张的动机依然如故,但扩张的方式已大为改观了。当今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基本内容和实现方式都已经变成为,在保障所谓“普遍人权”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框架下,按照市场规则,也就是通过清晰界定和严格保障财产权、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等原则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得以实施和贯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谋取利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扩散,关乎全人类福利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紧迫,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动体在治理结构、目标函数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至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实现共赢的可能性增大,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等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全球化的性质。此外,由全球化导致的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加深还引发了另外一个后果,即军事影响力对多数国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有有限的功效。  3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有如下4个特征。首先,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冷战结束的客观后果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广阔的相对统一市场,出现了全球主要力量拥有如此广泛而坚实的共同既得利益之状态,出现了除非其内部发生分裂否则在一、二十年内不会遇到挑战者的局面,以致有人声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历史开始了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的胜利作为终结的进程。其次,美国是这个既得利益国家集团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时,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也在急剧提升。对美国霸权的理解必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为背景。换言之,美国只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力的源泉也在于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的选择才特别值得关注。第三,在确立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方式上,明显带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开始呈现出北美、欧洲并立和亚洲加速组合之势。地区一体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都在加剧的背后,隐藏着各主要力量力求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将于己有利的规则灌注其中以抵御区外竞争的动机。最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个别领域占有优势地位,比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但总体来看,它们大都是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设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们之间受益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形成集体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方面,还存在重重障碍,尚需要下大力气加深合作。  4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扩散在深度、广度和数量上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和市场开放,而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也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也得以积累。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和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应当承认,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历支持了“共赢”的观点。然而,全球化在为世界提供“共赢”机遇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挑战。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换言之,全球化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就是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之间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它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  5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进程中两种基本路径业已显露,并大致勾勒出了未来世界的结构。美国和欧洲在建立国际秩序或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作法上的分歧趋于明朗化,正在形成所谓“美国路线图”和“欧洲路线图”。美欧分歧的核心不在于“自由民主”本身,而在于自由民主之合法性的来源。美国人认为,民主宪政的民族国家是最高原则,对任何国际法或国际组织而言,订约各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民主宪政的民族国家利益,违背国际法或撤销国际组织的民主合法性。欧洲人认为,民主的合法性来自比单个民族大得多的国际社会的意志。在他们看来,国际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球性的主权国家联合体,相反,国际社会或国际意志拥有合法性授权,并由各个国际组织为代表。基于此,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构筑全球秩序途径。其一是强调国内法高于国际法、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美国,力求通过建立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区来达到其拓展市场和影响力的目的。由此我们见识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其二是注重超国家权力作用、并且力求借助民主程序保证参与国利益的欧洲,热衷于靠某种不断向外结晶的扩张方式来实现其理想。由此世人目睹了欧元区建立、欧洲宪法草案出台、欧盟的东扩和南进。在亚洲,一种有别于“美国路线图”和“欧洲路线图”的“亚洲路线图”正在酝酿之中。与美国和欧洲那种由大国或核心国家为主导略有不同,亚洲区域合作走的是一条先由多个“小国”(东盟10国)共同制定规则、通过集体谈判、再由周边大国(中日韩)加入的道路。亚洲区域一体化虽路途漫漫但却是大势所趋,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类提供一种区域合作的途径,还在于如果此路走通,那么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五分之一的新亚洲,将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6尽管持续时间长短尚不清楚,但发达国家利益集团中的霸权国家美国,其实力已开始进入“顶峰平台期”,并显露出了颓势。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剥夺了美国赢得西方世界支持的理由。欧元的出现已开始威胁到美元霸权,并必将减弱美国向全世界融资的能力。“9·11”恐怖主义打击,粉碎了美国是世界安全堡垒和投资天堂的神话。经济政治社会一体化势头甚猛的欧盟,在塑造未来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开始与美国分道扬镳。充满不确定性的恐怖主义威胁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兹剑,将会长时间地搅动着美国决策者的神经。美国不批准《京都议定书》和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里约公约》、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抛开联合国而发动对伊战争,这种单边主义政策既表明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亦说明其势必在“失道寡助”的路上越走越远。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将在阿拉伯世界建立“民主样板”步履艰难,都会对美国内部凝聚力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军费开支占世界一半、为欧盟的三倍,规模如此之巨长期来看无疑会恶化美国财政状况并损害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长项,比如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巨大的市场规模,强大媒体的垄断地位,军事打击力量等,在中短期内还不会像其“软力量”那样迅速减弱。同时我们更不能无视作为一个整体的美国的优势。毕竟和结盟而成的欧洲不同,美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7当今世界格局中最意味深长的动向,是发达国家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两极”格局初露端倪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和欧洲的分歧是深刻的和难以弥合的。我们已经看到,它们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路线和理念上存在差别,并在货币领域内竞争激烈。但关键在于,美国推进全球化的方式不啻是对欧洲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价值观的颠覆。欧洲是在对自身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美国。应该看到,美国和欧盟的综合实力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停止。相对美国而言,欧洲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换言之,欧洲需要美国帮助和支持的程度要远远低于美国对欧洲的需要,至少欧洲已不再需要美国这个保护伞来满足其防务需要。在人口、产出、贸易、制造业等方面,一言以蔽之,在市场规模方面,欧盟已经超过美国。在曾经是比较薄弱的领域,即世界货币和金融市场方面,随着欧元和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创立,欧洲与美国在配置和享用全球金融资源能力上的差距也在大大缩小。欧元区和欧盟运作与扩大的方式,以及它们对待和处理国际争端的总体态度与手法(尽管欧洲内部各国之间有所差异),为其“软力量”的积累贡献甚大,并彰显了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不合时宜或“失道寡助”。甚至仅从欧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上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事实上已经在出现。以长远眼光看,未来最有可能和欧美平起平坐的一极就是亚洲,其中处于关键位置的是中日韩三国。  8世界格局变化或大国或国家集团间关系的调整,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较为剧烈地表现出来。健全的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所谓“两大一小”的格局已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即美元和欧元“双寡头”,外加日元“小伙伴”,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在欧元创立之前,任何单个欧盟国家的货币,无论在信誉上还是在方便程度上,都无法和美元竞争。正是这种局面成就了美元霸权,让美国在全球范围获取了大量隐形的“铸币税”。美国印制的约5千亿美钞中的三分之二都是在境外流通的,约四分之三新增发的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各国政府和私人持有的美元储备和存款数以万亿计。有鉴于此,欧元的创立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欧元区内的交易成本,也不仅让各成员国的交易者规避了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使欧元成为了足以与美元分庭抗礼的世界货币,并且在国际储备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计价等领域已经开始削弱美元地位。过去三年多时间里美元对欧元比值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两者间名义产出的此消彼涨,正在逐步但却深刻地改变着美欧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布什总统眼中的3个“邪恶国家”同时又都是拒绝使用美元计价的国家,并非巧合。亚洲在货币领域的合作,虽然目前尚无法和欧元区同日而语,但发展势头强劲,长期前景乐观。其未来主要取决于中日韩三国领导层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小国货币在经济上存在的必要日益下降。  9国际规则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地位大幅度提升。这种提升首先表现在国际规则或惯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或政治实体所接纳。无论是世贸组织这样的全球机构、还是欧盟或欧元区这样的地区性组织,囊括的国家或经济体日益增多。其次,越来越多的问题或领域都被纳入国际规则的约束范围之内。在过去的15年中,新增的多边国际规则、包括原有规则涉及领域的丰富与拓展,就有数十种之多。第三,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纠纷的解决越来越倚重双边或多边国际规则。处理贸易争端如此,打击跨国犯罪亦如此。第四,对某些国家、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国际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国家而言,各类国际规则已成为它们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第五,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世界结构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在制定和实施国际规则过程中的综合实力,或一国的综合实力之大小,大国或国家集团间的竞争,也主要围绕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展开。第六,国际规则的“非中性”,亦即在同一规则下各国损益程度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这一特征愈发明显。列入全球贸易谈判内容的“环保条款”和“劳工条款”等,已成为某种维护特殊利益的工具。最后,滥觞于发达国家的种种规则或惯例正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化,诸如公司治理规则,若干年前由少数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家制订的“巴塞尔标准”等,正在变成某种一般原则;“普林斯顿普遍司法权原则”,即不允许犯罪以主权豁免和国界神圣为由而逃避惩罚,以及所谓“华盛顿共识”,也正在或一度成为全球性说教。  10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团结起来,但要真正合成一股力量还需要跨越许多障碍。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也还是有成功范例的,东盟10国在对外谈判过程中用一个声音说话,确实提高了其讨价还价的能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2003年的世贸组织多哈会议上,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事件:以印度、巴西和中国为首的21个发展中国家集体行动,顶住了发达国家的压力,并使自己在过渡期满后不至于马上面临更为广泛和严格的新规则。多哈会议上两大集团的较量,尽管它有可能会阻碍全球贸易和投资的长期发展,但还是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反思全球化的收益分配问题。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之间拥有共同利益,后者为其通过合作来保障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可是我们还要看到,共同利益只是合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数量过多,考虑到各国因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各异其利益也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采取集体行动的成本收益分担和享用常常不对等,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分化政策,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或形成一股国际力量的难度巨大,因而它们在制订国际规则的谈判过程中经常处于劣势。国际规则的歧视性可以说随处可见。发达国家每年对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征收的关税,比适用于富国之间的关税平均高出4到5倍。富国政府目前每天花10亿美元补贴农场主,这造成了农产品大量过剩,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根本无法与之竞争。换言之,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合作往往具有局部性和暂时性。它们联合起来并且真正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条件尚不成熟。  11尽管民族国家或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却遇到了挑战。国家主权成为问题是因为:一,随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而出现、或得到加强的超国家组织机构作用增大,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需要多国合作方能解决的全球问题变得日益紧迫,比如臭氧层遭到破坏;三,虽然理解和解释差异很大,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存在着某种超越主权国家的普遍权利或价值,比如人权;四,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愿地放弃原本属于国家主权的权利;五,诸如跨国公司和“透明国际”这类被称之为“非国家行动者”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急剧增长。结果,原有的绝对主权概念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所谓“有限”或“弹性”主权观念的挑战。从可能的后果上看,对国家权利的重新界定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利于合作的深入,另一方面又为某些大国干预别国内政提供了借口,甚至其有利的一面也可能被某些大国恶意地加以利用。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诸如放弃独立货币政策与所谓“主权让渡”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只要国际条约的签署或一国政府的选择完全出于自愿,国家主权本身或许就不存在什么让渡的问题,因为国家主权的真正体现恰恰在于它可以通过放弃部分权利来寻求自身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像个人在受到自己所签订契约的束缚时并不丧失其主权地位一样。主权弱化和强化是相辅相成的。  12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问题空前严峻和紧迫,需要而且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方能解决,亦即进行全球治理。全球问题主要是指那些涉及整个人类福利的长期和普遍问题,大致可概括为以下6大类:贸易与投资规则的确立与执行;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以恐怖主义、腐败、洗钱和非法移民等方式表现的跨国犯罪;人类健康,其中特别涉及到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和对转基因有机体的管理;环境与资源,包括气候、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热带雨林保护等;安全,包括防止地区冲突、多边维和,以及对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控制。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影响全球格局的两个长期因素:全球治理和与此有关的移民政策以及人口问题。需要各国共同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但找到有效地的途径实现这个目标却困难重重。当今的超强国家美国在享有霸主收益的同时,没有能够尽到公正地和充足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义务,几乎所有的全球治理机构又都面临着合法性不足、透明度不够、责任心不强的困扰。今天,资本、技术及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都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例外。许多狂热的自由市场原则的信奉者,也都回避了允许劳动力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流动的主张。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阻,在更深的层次上暗示了经济全球化的限度。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欧洲6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到劳动人口的五分之三,美国的非欧洲裔人口将要超过一半。俄罗斯竟然出现了人口连续10年净减的现象。鉴于此,大量吸收移民已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量移民进入发达国家后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势必会波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乃至国际格局。  13从长期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2002年,中国以不到世界总产出4%的经济总量,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的16%。中国的迅猛发展自然会引起世人种种看法,归纳起来大体上有3类:一,世界对于这种经济成就能否持久抱有多大信心?二,中国的政治结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这一进程?三,中国在较广泛的国际舞台上可能将发挥何种作用?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所谓“崛起”,就是确保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是增进中国人民福利水平,就是使世界体系在今后的发展和运作中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就是让中国的实际利益和权利在现行或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得到尊重,就是给中国以机会和能力对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所谓“和平”,无非是说中国实现崛起的目标是为了世界和平,采取的手段也是和平的,亦即要通过参与国际分工,通过遵守现行国际规则,通过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积累起来的和新出现的种种问题,来实现崛起,而不是做现行国际制度的挑战者或破坏者。和平崛起既包含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拒斥西方控制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虚心接受外来进步影响的胸怀,更表明中国寻求的是一种天下主义的、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  讲演者小传  张宇燕  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亚太学会、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出版《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经济学与常识》、《说服自我———经济学杂文集》、《共享繁荣———世界经济的现状与未来》(与马杰合著)、《旧邦新命———两位读书人漫谈中国与世界》(与盛洪合著)等著作。发表“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美元化:现实,理论和政策含义”等论文。主持翻译《新制度经济学前言》。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0次集体学习,张宇燕与外交学院的秦亚青教授就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安全环境向中央领导集体作了讲解。          


【对当今国际格局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

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08-20

旅游广告的几点思考08-05

公安工作的几点思考08-05

对市场份额的几点思考08-06

关于写字教学的几点思考08-05

学校体育管理的几点思考08-07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08-12

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08-07

对发展数学CAI的几点思考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