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评魏书生的巧谋——对魏书生的换一种说法
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奇人”。成千上万的人反复地听他的报告并不感到有多少厌 倦,原因何在?我以为,多半是为了领略这位教学奇人的奇特风貌。魏书生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的 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在于“巧谋”。 依魏书生的巧谋之才,似乎当语文教师是大才小用(尽管魏书生几十次申请当教师,对教育工作特别的钟 爱)。当官,他一定能当一个足智多谋的官场弄潮手;经商,他也一定能成为一位商场上的“大腕”;几乎干 任何一件事,他都能出色地干好,并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凭他的足智多谋,当教师,当然能驾轻就熟了。有 很多人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总想立竿见影地学一学,其实这是十分困难的事。巧谋这个东西不 是说学就能学到的;像《孙子兵法》这部巧谋之书,即使烂熟于心,也难在战场上直接搬用,以求稳操胜券。 魏书生的教学巧谋也是如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边有许多的颖悟和玄机。 对于魏书生,我以为应从教学之外去认识他。在一次报告会上,我亲耳听他说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教 学是雕虫小技。”乍一听,视教学为“小技”,无疑是妄语。教学是学问,究尽其理,已非易事,你魏书生说 是“小技”,岂不是妄语么?然而,如果撇开教学不谈,从他这个“人”入手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称“小 技”并没有错。智慧之士,运斤成风;从巧谋的高度来俯视“教学”,当然是“小技”了。岂止是“教学”, 任何事,在巧谋者眼中都有一道一般人看不到的制胜之光。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就是巧谋者的 慧语。 魏书生的巧谋是怎样形成和体现的呢?研究有关材料,我想可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在人生隙缝中,他练就了“游刃有余”的本领。正是16岁的花季,正是用机警的眼光窥视人生舞台 的时候,他被迫停学,下乡锻炼。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对于今天的魏书生来说,这 自然又是一件好事(坏事能变成好事的“好事”),因为这种停学与下乡,把魏书生一下子推上了人生的风口 浪尖上,使他不得不过早地思考这种变幻无定的人生状态。对于一个懵懂的少年,在这样的风口上,可能有三 种走向:一是参加“革命”,当“小将”,当“英雄”;二是老实务农,陷入平庸;三是向思辨型文化人靠拢 。到底走哪条路?应该说魏书生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毕竟是一个不谙世故的少年。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一 下:如果当时有一位强硬的领导者“引导”他去参加“革命”,我想,魏书生未必会拒绝,倘如此,魏书生也 许就成了“张铁生”了。幸运的是,魏书生遭到的第一次“*迫”是去当“民办教师”,当时,他并未感到幸 运,他说“刚听到让我去教书的时候,我并不愿去”,“尽管不愿去,但我又不敢不‘把一生交给党安排’, 便服从命令去教书。”尽管是遭到“*迫”去当“民办教师”,但从今天的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上看,这件事无 疑是魏书生人生之路发生巨大移位和转折的十分幸运的“起点”。魏书生对这次转折是十分看重的,他说:“ 教书之后,才发现学生们心灵世界的广阔”,“生活在他们之中,我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平心 而论,这种人生初感,在当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我佩服魏书生,就特别佩服他在一个少年的时候就能 具有对人生状态的特别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后来的繁杂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一条日夜流淌的河流,时 时激荡起令人遐思的水花。得到了一份“初感”之后并未一帆风顺,他又遭到了两次打击,一次是辽宁省历史 博物馆招工,他差一点去了,没想到被人挤兑了。二次是由于自学,对孔子说了话,遭到批判。这两次打击, 对于缺乏生活思辨色彩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对于魏书生来说,则是两道人生思辨的“辨题”。打击 ,对于敏思者从来就是思考的催化剂。果然如此,当魏书生遭受打击之后重返教坛,终于产生了回到家园,如 愿以偿之感。无疑,这种感觉是前期“初感”的再度升华。几番风雨,几回波折,终于使魏书生“铁了心”, 坚定不移地献身教育。人生感觉升华的意义还不在此,主要是锻造了魏书生具有了一双洞察世事、辨析人生的 机智的眼睛。后来,当他“初试教改”的时候,面对“反对者”的“慷慨激昂”,他能做到心平如水,我们不 能不说这是人生巧谋者的最佳选择。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充满巧谋气味的国土上,初试锋芒时的最宝贵的也是最 让一般人奈何不得的法宝,不是学术上的立足、思想上的申辩、行为上的自护,而是平心静气,埋下头来,等 待提携者的“声援”。前者,是一种坚守学理的耿直脾气的外露,后者则是一种应对人生的委婉艺术的才能。 魏书生选择了后者,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巧谋的体现。当他的名声因他的“自我沉静”而越发显扬的时候,也 就是当他继续前进、深化教学改革的时候,他的巧谋再一次闪光,这就是毫不迟疑地制定了两种“深化改革” 的策略,一是改革教学,一是“深化对自我的改革”。这改革“自我”的谋划又使他加快了成功的速度。他特 别强调他所善于处理的“关系”:①和社会的关系。他对社会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没有让社会形态的撩人 心腑的因素成为自己思想意识上的包袱。一句话,他与社会开始自觉地保持一段距离。②和工作的关系。当社 会各阶层的人们因改革大潮的涌动,不断怀疑自己的工作,大有委屈感慨之时,魏书生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对策 ,这就是他说的“工作高不能成时低也能就”。③和他人的关系。他主张“千方百计和老师们、学生们、领导 们建立互助的关系”。在社会上出现张扬个性、突出自我的思潮与行为时,魏书生强调“以和为贵”,采取融 洽的对策,无疑为自己减少了很多麻烦。④和自我的关系。他对自己采取了鼓励的办法,即“不断施加有所作 为的指令给自己的潜意识”。从这点上看,他是很注意突出自我的,然而他的这个“突出法”很巧,巧就巧在 他不像一般人那样过早地向外人张扬,而是自己让自己在心灵的原野上站立起来,形成只供自我欣赏的一道风 景。综观这“四种关系”,我不得不佩服作为中国人的魏书生了。他的“中国特色”的人生设计给他带来了极 大的实惠。他的儒家道统中的为人处世的精华变成了自己的行为指针和思想血肉,因此,他最容易被大部分受 到儒教浸染的人们所接受。 现在的魏书生仍然坚守他这个制胜法宝,他把他的主要精力仍然用在应对人生、应对大众目光上。他是一 个精通“人学”的人。他的“精通”是应有的巧谋而不是一种狡猾。他的高明处还表现在:他把应对社会、应 对人生的巧谋施用于应对教学对象——学生身上了,因此他早已成为一个善于驾驭学生、巧于管理学生的人, 这也是他的语文教学的制胜之道。 在中国,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关注人际关系,要敏于研究“人学”,要善于采用一系列办法让大众从 较远的地方欣赏自己,久而久之,使大众在不经意中把自己搬到他们的心坎上扎根。应该说,这是一条制胜之 道。当代初为人师者是否应从这里得到启示,我想该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对于语文教学本身,魏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了出奇制胜的策略。一般常人教语文或研究语文 教学往往从“同处”着眼,从如何趋同方面着手,未教或未研究之前,总习惯于先定下一个方针、一个框来, 然后按力索骥,依样画葫芦。这样的教学与研究,一般不会产生多大的“轰动效应”。魏书生不同。他和常人 一下子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他常常让别人对他产生一种扑朔迷离、时隐时显之感。他的教学总是从“异”处着 眼,从“立异”上着手。比如以下策略和做法: (1)一般人都是一课一课地教,而魏书生是“一学期的教材”“只有30多节课就讲完了”。 (2)一般人都是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至多只不过是研究如何改法,比如是少作多改还是多作少改等,从 来就没有想到“不改”。而魏书生则是“1979年以来,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 (3)一般人都是注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与测试的。依常理,测试是十分必要的;不单是应试,即使是抓素 质,也无法离开或摒弃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已成共同认识。而魏书生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他说 :“除统考外,我没有搞过测验、考试。” (4)一般人都是遵循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课时的,教师不上课堂,怎么说都不对,这是普遍认识。而魏书生 居然不管这一套,他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了。他说过:“十年来,每年还是要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外出开 会。”除节假日不算,这四个月多少还要占去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一般教师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5)一般人教课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魏书生也是一反常理 ,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效果是怎样的呢?居然是新学期一开学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照常 规来看,这实在让人感到太越轨了。 还有很多奇特现象,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现在要研究的是,这种奇特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之所以如此 的根源又在哪里? 从影响说,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 “怪味豆”,有很多破绽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学习。一是以之为“神”,魏书生有“神功”,语文教学有“神 效”,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褒也罢,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 我们比较远。他是纵向地走到了21世纪了呢?还是横向地误入歧途走进了“异国他乡”?我想,我们目前还不 便于下结论。魏书生毕竟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他的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目前似乎对于我们的意义还不 算大,大的则是在我们的常规天地中,他刮起了一股“反常规之风”,至少使我们看到了“别样的人们”在走 “异路”到“陌生的地方去”。这是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在目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魏书生的探索至 少要比那些没有什么探索就匆忙自诩为教育家的“跨世纪的人儿”来说要高明得多。因此我主张,今天提出学 习魏书生,就要学习他的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而不要去学习他的一招一式,更不能因 了他的招式的神鬼而全盘否定这样一个少见的奇才。在中国,奇才,鬼才,实在是太少了。 再从根源上探究。魏书生语文教学之“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人”“奇”。没有这样的“奇人” ,就没有这样的“奇教”。我一直以为,魏书生所以能像上述那样施展奇术,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本原因 在于,魏书生把他的学生看作是一代“小魏书生”。魏书生不同常人之处是同时有两个魏书生在。一个是凡身 肉体魏书生,一个是意念魏书生。意念魏书生始终依附在凡身魏书生身上并时刻指挥着活生生的魏书生的一举 一动,一思一想。魏书生初三时就停学了,他的语文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呢?他从未说过有什么名师从旁指路, 事实是有一个意念魏书生在指使凡身魏书生行动。凡身魏书生的成功就得力于意念魏书生的指导。现在,魏书 生是教师了,他要把自己彻底变成意念魏书生,用自己成才的经验来指导新一代“小魏书生们”的学习。他的 学习语文的多种“系统”和规则活动实际上就是他个人从前学习语文的切实经验,他把自己的自学之路变成了 眼下的教学之道。所以我坚持认为,“奇教”完全由“奇人”而来。从研究魏书生上说,我们实在有必要研究 他的这种变“自学”为“教人”的巧谋的。
【评魏书生的巧谋——对魏书生的换一种说法】相关文章:
魏书生讲座心得03-30
魏书生学习心得06-14
魏书生班级管理心得03-04
魏书生班主任讲座心得08-24
学习魏书生心得体会08-23
魏书生报告心得体会08-24
小学魏书生讲座学习心得08-21
听魏书生讲座报告心得感悟08-18
魏书生教育心得体会07-26
魏书生班级管理心得11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