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性、理性、个性
摘要: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欣赏,让学生体会并领悟到文本中所蕴含的那种美好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接受熏陶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价值标准,而逐步达到人格的完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建立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风范,在培养目标上,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集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个性”——“完美之人”。 关键词: 人格、塑造完美人格、渗透人文思想、建立人文风范 正文: 人们无不把自身的缺憾转化为对子女的希望,希望他们胜过自己变成完人,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人类总是把历史的现实的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而无私无怨的传授给下一代,希望他们能开拓空前的文明与进步,完成祖辈父辈未竟的事业。教育是富于浪漫的,是富于浓厚的理想色彩的,也正因为如此,教育才是甜蜜的事业,才是一种充满理想的事业。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何以生生不息、繁衍不已并且不断创新。 教育的对象是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理想化的人--人格的完美和知识、能力、素质的完美--这正是人及人类所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 语文教学的理想,或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含性格、意志、健康的心理、气质,涵养、个性与价值观等,我称之为语文的人文教育),而不仅限于或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称之为语文的知识与技能教育)。 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几句应该是对语文“人文性”的阐述,是对语文教学人文性目标的揭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欣赏,让学生体会并领悟到文本中所蕴含的那种美好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接受熏陶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价值标准,而逐步达到人格的完美。 一,挖掘文本内涵,在教学中渗透文化传统及人文思想的教育。 有同志认为“一个人掌握语文以后,其主要的作用不单是用来和别人进行交流,而是更多的用于自身的内在交流和丰富。”确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语文的内部交流活动促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崇高,感情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人格变得健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语文”这个中介来实现。人文思想的传承发扬,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而学生又将在教学内容中获得具体而丰富的真善美的精神陶冶。 1,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从《背影》《挖荠菜》《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中感受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引导学生从《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课文中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真情,引导学生从《小麻雀》等课文中感悟到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的爱怜之情,通过对《春夜喜雨》《江南春绝句》《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诗词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山川田园景致的美妙。让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炽热感情,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落花飘零在水上,芳醇学生的心房,如春风萌动江南,绽放在学生的心间,如春雷震响天地,回荡在学生的心头。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体验作品中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还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通过审美体验,体验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等)的关系,能够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 2,以“理性”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文中写了一家四口人散步时互相关爱的情景,很是感人。四个人都有美好的心灵,都各自承担着家庭的一份责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各自的形象特点,分析他们担负的家庭责任,说说自己喜爱文中的哪个角色。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同或角色超越:将来你是否愿意做这样的父亲,或是做这样的母亲,或是做这样的奶奶,将来你希望自己怎样教育小孩,教育出怎样的一个小孩--让学生设计未来之我的形象,感受个人在家庭、在集体、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真善美的看法和追求目标。 还可以把“利”与“义”、“个人”与“集体”、“对人”与“对己”、“劳动”与“奉献”、“现实”与“理想”、“成功”与“失败”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情感震憾、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形成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掘作品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在培养目标上,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集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美之人”。 3,以“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富有个性的人格才充满魅力。 鲁迅之所以难忘藤野先生,是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与行为横行的年代里,藤野先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追求科学、献身科学、毫无民族偏见、热情关心一个来自弱国的“低能儿”。朱德同志的母亲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她不仅具有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社会处在大动荡的年代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坚韧的做法--深明大义,支持朱德同志参加革命,并不给儿子和儿子的革命事业带去丝毫负担!歌白尼之所以为人所景仰,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坚持真理,宁死不渝。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就是因为我们被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 让学生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等文学形式及文本中所体现的理念的暗示,伴随着情感震憾、审美体验,从课文中学习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模仿课文中歌颂与赞美的人物,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 特级教师蒋澄清说:“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可见“创新”总是与“个性”相联系。 因此,塑造个性也必然与锻造创新相辅承。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其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结合教学内容,如《怀疑与学问》等课文,采用渗透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深入思考而不随声附和的个性。 4,以“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组织课外阅读,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分期阅读古典名著,有计划的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作品,选读现当代的美文等,书写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开展书评活动,举办专题讲座,促使学生在入事入情入理中完善自我人格。 同时,在写作训练中,注意挖掘并赞美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鞭挞假丑恶的东西,以导向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常常反思生活中的俗语、成语,辩证思考它们所表现的“道理”;常常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物进行辩论,通过这些方法,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新解“班门弄斧”。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其原意--妄自尊大,在行家前辈面前卖弄学问、显示本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求学需要谦虚谨慎;其次引导学生反其意思考,在求学与做学问时,我们是不是也需要“班门弄斧”的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是什么精神?经过思考讨论和作文,有一名同学写道:“班门”乃进取之门,“弄斧”乃进取之道;求学做学问,要敢于向专家前辈怀疑和挑战,这样才能有创造,才能有新学问产生,新发明问世,才能滚动人类文明的车轮向前推进;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班门弄斧”史。观点很有新颖独到之处,令人叹服。 再如中考作文训练题“1+1≠2”和某地中考作文试题“‘1’的随想”,都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激发主动创新的精神,导向与培养个性化的人格。 二,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教师要建立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风范。 教师的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教师的人格影响,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打造的不少语文教师,已适应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自身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偏颇与欠缺。通观当今语文教师的人格,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有的教师由于商人习气的侵入,师生关系的物化,白天讲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晚上做起“摧眉折腰事金钱”的勾当,骨格也丢了,岂有人格可言?因此教师的教风、修养以及教育理念却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无不产生着正面的或反面的巨大影响。诚然,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丰富,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与师德修养,并善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实现人格的完美与心灵的和谐。课堂上,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建立起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风范,养成严谨的教风,创造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以独特的人格与教育魅力影响学生,使之不仅获得语文学习与继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步实现人格的完美化。“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愿我们语文教师以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来促成语文学科人文本质目标的实现。 人文也好,文化也好,我以为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内在标志之一,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的某种或多种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而这种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却能深层的影响人,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影响人的个性创造,一句话,影响人价值观,并进而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程钧、1996年中学教师自学考试教材; (2)《谈语文教师的人格误区》、丁晓红、《江苏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3)《浅谈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黄炎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2期;
【人性、理性、个性】相关文章:
成熟理性的个性签名11-27
成熟理性的哲理个性签名12-03
经典带哲理性的个性签名12-13
女生哲理性个性签名01-22
理性思考作文09-12
感性,理性作文05-12
理性消费作文07-26
感性与理性作文10-14
热忱在左,理性在右08-20
用理性直面本性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