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追求愉悦的阅读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使人获得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和语言能力的生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对话。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和阅读行为(阅读教学活动)都必须是愉悦的! 一、 “以情导入”,激荡学生进入“悦读”的热望 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 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母亲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 “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一双叶片,教海无边,又怎样找出一条运用于所有课堂的经验”,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要进行平等、友好的对话,就要有适合这样对话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角色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造出师生都喜闻乐见的话题,努力构建师生对话的平台。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教师需以童心去阅读、去感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或精心设计导语,诱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或以设激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与作者对话;或以童眼看世界,以童心(这一起点)读(体味)课文,领悟出阅读教学中师生交互活动的亲和力,尤其珍视自我阅读的“第一感”,将心(师)比心(生),以情(师)唤情(生),找出阅读教学对话的话题。这样,学生有了悦读的热望,就为师生对话奠定了最直接切入点。如:导读《草原》,对《草原》中那“蓝天白云、小丘碧草、骏马大牛,一碧千里”草原的美。如果我们不能感悟、不能体会,情感不能随文而动,又怎能指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祖国山河的优美呢?我们如果能并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将草原之美“物化”成“多媒体课件”,为课堂对话提供具体可感的平台的话,课堂阅读教学时,师生就能进行平等、友好的对话,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学生的情感随文而动,就会愉快地去感悟、去体会草原之美、祖国山河之优美! 二、 “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悦读”的过程 贾志敏老师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例如,教学《郑和远航》(苏教版:第10册第26课)时:夏日的霞光、柔和的春风、闪烁的群星、咆哮的巨浪、可爱的宝船……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是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是绚丽而富有个性的物像。 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把他们带入优化的情境中,使他们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场“力”的作用下,伴随着情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主动地活动起来,进行感知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思维的活动,触摸、模仿、操作等身体的活动,加上通过图画、音乐、戏剧创设情境,于是又有了包括唱歌、跳舞、表演等在内的艺术的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首先确保儿童的主体地位,要不懈努力——积极陪伴学生体验“悦读”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优化的课堂情境空间,根据教材特点营造、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儿童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的富有情趣的氛围,让儿童的活动有机地注入“悦读”过程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情绪中,让儿童去感受,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去表达。这样,儿童才能主动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角色。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鼓励学生自读自悟,演绎文中的故事,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借助艺术的手段,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把儿童引入的课文情境中来学习,使其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并表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迅速地对学习内容作出积极、向上的反应。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学习心理及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春雨润物般的实现教育目标。又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苏教版配套光盘中的相关录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借助图画感悟语言,活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加深对文本的领悟,更加开阔了学生想象和说话的空间——阅读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特别细心地关注孩子的发展来创设教学情境,落实教学目标,进行听、说、读、写、口语交际等训练。有时,在熟读课文,知晓课文主要内容后,有意安排读写与口语交际的综合训练。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与学生商量,师生自选角色(有时也有意安排某一孩子担任某一角色),进行人物对话;教学《田忌赛马》时,我组织学生召开答辩会,评点文中人物,热情鼓励这些孩子所述的意见;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我有意启发并指导这些孩子将文中的美景以导游词的形式向大家进行宣讲(让这些孩子享受尊重与成功的感觉)……总之,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的训练,在不拘一格的形式里,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在心情舒畅的心境之中得到落实。 三、“缘文会友”,实践“悦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张庆,《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11期)“为迁移而教”,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教会他们将习得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广泛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提高学力的目的。教师倡导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贝鲁泰斯语)”。 表演为阅读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情境。让学生自编自演,自演自说,这样才能说出真情实感。当然,可表演的题材很多,例如:教学《新型玻璃》(人教版)时,我让这些孩子自选某一“玻璃”(角色),在弄懂这一玻璃特点的基础上,举行“召商会”,以我是某某“玻璃”,我有某某特别的性能,来介绍玻璃特点;教学《学会做客》、《学会道歉》、《说话要注意姿势》(苏教版)等,这些都是可以自演自说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课文内容,尤其一些童话故事,也是一些很好的表演和说话题材。例如:《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等。这些题材,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续极表演和说话训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说话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纹,荡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 (李吉林语) 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的,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中阅读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样,阅读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伴着孩子去远航”的心境,在课堂上引导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创设出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的境界,积极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在教学《郑和远航》时,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宝船),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友好交往与国家的强盛),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讲述:出航的场景、海上的历险,表演:友好交往的场面),获得自我满足(品尝:战胜凶险的喜悦、胜利返航的快乐……)。学生虽身处有限的空间(课堂),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情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教学目标不仅能愉快地完成,儿童的身心健康、愉悦的发展! 追求愉悦的阅读,让每一课堂和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幸福的场所和美好的回味——在有形的课堂学习的刚刚结束的同时,呼唤着无形的课堂学习的开始。
【追求愉悦的阅读】相关文章:
心情愉悦的句子10-25
心情愉悦的句子01-27
愉悦的夏日旅行作文08-24
快乐体育愉悦课堂08-20
愉悦的星期天作文09-04
心情愉悦的句子8篇03-11
心情愉悦的句子15篇01-28
“愉悦”教学助力地理高效课堂08-18
追求02-18
不倦的追求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