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应对学龄人口波动压力
专家预计,在21世纪的头10年里,我国不同学龄阶段人口的增长将分别达到高峰期。目前,我国小学学龄人口的高峰期已过,去年12—14岁的初中段学龄人口升至最高峰。随着高峰的后延,我国教育体系正面临着学龄人口数量波动的挑战:15—17岁的高中段学龄人口到2004年至最高峰,约7500万人;18—22岁的大学学龄人口到2008年达到最高峰,为1.2亿。这一趋势势必对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特别对高中及高中后教育结构体系产生巨大影响。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对未来20年内学龄人口波动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教育界人士认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在头10年间必须对人口波动给教育的持续性压力有清醒的认识,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稳步推进。 初中学龄人口正当高峰 当前,随着小学学龄人口高峰的平稳度过,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在2001年升至高峰期,在校生总数6514万人。据教育部有关部门推算,初中段高峰从今年起逐年下降,2007年则在约5000万人的底谷上有所回升,2010年恢复至5800万—6000万人。 “落实十六大报告中‘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初中段的这一特征。”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因为这一情形对各地巩固“普九”形成很大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初中毛入学率可能会再度下降。目前,原来义务教育学制为“小学5年至初中3年”的部分地区,正在利用初中人口高峰期与小学人口低谷期并存的特点,积极向实施“小学6年至初中3年”的学制过渡,用小学相对宽松的办学条件缓解初中校舍师资不足的矛盾。专家还建议,各地区在高峰期新建学校和校舍、调整学校布局时,要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到人口波动的特点。 “十五”后期,初中段学龄人口将呈下降趋势,届时只要重点做好西部地区的“普九”工作,全国初中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85%达到“十五”计划的90%以上目标是有保证的,从而为下一步“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奠定基础。此外,针对初中教育资源地区间不平衡的现状,张力认为务必按十六大报告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的要求,加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鼓励城市地区在低谷期缩小班额,提高办学质量,同时落实对口支援农村、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等措施,以使经济发达地区初中的多余培养能力有效地用于资源短缺的贫困地区。 高中阶段教育首当其冲 应对人口高峰波动压力挑战,首当其冲的是高中阶段教育。从今年起初中毕业生开始超过2000万人,到2004年达最高峰2100多万人,依照中央对2005年高中段毛入学率达60%左右的要求,届时在校生将从2001年的2600多万人达到4600万人左右,增长幅度巨大。当高中教育跨过这一攻坚时期后,张力认为在2010年前后扩大高中教育规模的步伐会变得相对平稳而顺畅,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虽然意味着高中段毛入学率至少在85%以上,但实现目标是乐观的。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高中阶段资源却显得相对匮乏和不平衡。据介绍,目前我国高中段教育的培养能力,相当于初中的40%,以2000年为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相加总共不过800多万,即便包括成人高中,差距仍然很大。再加上东西部、城乡之间高中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形势之严峻,显而易见。 因此,落实十六大精神,努力扩大高中段教育规模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此外,由于初中毕业生基数很大,预计到2010年,全国未能升学而就业的初中毕业生,每年将保持在500万—1000万左右,再加上每年还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对此,专家强调在扩大正规学历教育机会的同时,应广泛进行初中后非正规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使适龄青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更多的学习和就业培训机会,应当作为21世纪初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战略对策。 高教扩大规模势在必行 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到2008年将升至最高峰,达1.2亿。届时,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保守计算,在校生人数将从2001年的1100多万增长至1800多万。因此,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同样势在必行。目前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略高,中学入学率接近,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远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然而,在人口波动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应实事求是,稳步推进。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郝克明认为,根据各国教育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高中阶段教育将逐渐减弱选拔式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会增大。教育结构体系的调整在各个阶段应该是逐步递进的。当高中段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高等教育才能实现较大规模的扩张。2005年,我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将从1999年的10.5%提高到15%左右,进入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阶段。但由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学龄人口过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及近些年大幅度的普通高校扩招已基本饱和等现实条件,决定了我国高教规模的扩大应当逐步发展而不是迅速膨胀。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则认为,在下一步工作中按照十六大报告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要求,如果能创造条件发掘社会办学的资源潜力,实现高教的跨越式发展也是可能的。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高等教育入学高峰的后延,未来一些年里将势必面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一次性涌入社会就业的情形。今年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将达212万,2004年将超过250万……因此进一步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健全社会用人和劳动分配制度便显得极为紧迫。考虑到每年全国仍有100万左右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等学校而就业,劳凯声认为还应大力发展高中后的非学历非正规教育培训,连同初中后的社会性教育培训,向最终“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向发展。 《人民日报》 (2002年12月16日第六版)
【教育:应对学龄人口波动压力】相关文章:
读《压力与应对》有感08-18
压力?压力!作文04-23
探析股市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08-18
浅探股市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08-18
压力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精选9篇)04-01
压力的作文03-20
压力的句子01-30
压力的作文05-26
压力的日记01-23
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总结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