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解读课改热点问题
为了进一步探索教育理论如何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作为地区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机构的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从1998年起,承办了一所由薄弱初中——海防中学和江宁路第三小学合并而成的静教院附属学校,作为其实施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实验,以学校实践来解读当前课改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问题一:小学低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合适吗? 三个案例的启示:之一,一位学者带着自己7岁的儿子和55岁的母亲,在美国生活了两年多。儿子已有了较好的英语会话能力,而母亲除了“yes”和“no”之外,几乎没有能听懂和能说的。 之二,一位外资企业管理者为德国人,其夫人是法国人,儿子8岁,生活在上海已有两年。现在,孩子能用三国语言进行交流:与父亲说德语,与母亲说法语,在学校说汉语。 之三,1983年在美国的几个州、加拿大的一个省以及德国的汉堡进行了一项由9万名儿童参加的“大样本”调查,得出结论:所谓的“天才儿童”都在13岁以下被发现,奇怪的是他们都是从6-7岁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 上述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儿童阶段可能是语言的最佳发展期。6-7岁的儿童发音器官柔软,记忆力强,语言模仿能力凸现,正是听、说语言的最佳发展期。而且,同一个学生,学习同一门学科,要达成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我们把学习某学科效益最高的年龄阶段称为“最佳发展期”。学校应按照学生的最佳发展期设置课程。 依据“按最佳发展期设课”的理念,1999年9月开始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在附校一年级新生中进行英语教学实验。教学中不出现音标,不要求书写,更不讲语法,而是采用灵活多变、崭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英语歌曲、英语儿歌、英语小品表演、英语配乐舞蹈等。学生普遍感兴趣,90%以上的学生把英语课作为最喜欢的学科之一。这项实验已逐渐向二、三、四年级延伸,二年级出现书写,之后再出现音标。 随着实验日趋成熟,我们把这项课改成果作为教师培训资源向全区辐射。两年前,静安区所有小学一年级都使用新编牛津教材,开设了英语课程,至今没有一个学校反映学生将英语与母语混淆,也没有因为增加英语教学而削弱了母语的掌握,而普遍的反映是英语教学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当然,由于学校之间存有一定差异,在小学低年级试行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而并不在于学生没有学外语的需求与兴趣,也不是这个年龄段不合适。因此,加强对小学外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这项实验成败之关键。 问题二:加强英语听说,会不会造成“文盲英语”? 过去英语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基础教育阶段学了六年或九年的英语,学生还是不能说,不能听。即使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英语达到六级,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听不懂,说不出。有人把这一现象戏称作“哑吧英语”。上海新一轮课改推出了一套经教育部批准的新编牛津教材,加强听与说,于是又有人担心会出现“文盲英语”。 1999年起,静教院附校预备年级的六个平行班全部使用新编牛津教材,同时积极向新课程目标方向努力。四年的实践中也曾受到来自家长、学生及社会多方面的质疑:“加强英语听、说是对的,但今后中考怎么办?”“是否应该与老教材同时使用?”等等。我们对这个年级的学生作了四年的跟踪研究,结论是:学生成绩逐年提高,初三成绩居于全区前列。不但听说能力增强了,书面表达也得到有效促进。 其实,现在推行的牛津英语教材并非不讲语法,只是不为讲语法而讲语法,而是创设情景,引出专题,带出句形,讲解语法。这样,更强调了英语语法的实用性。 “哑吧英语”与“文盲英语”是语言学习中的两种弊端。从目前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践看,虽然已经增强了中考、高考中口语与听力的比例,而且正在积极推进新编外语教材,但是要走出“哑吧英语”的困境,其任务还相当艰巨,过分强调书面的应试还十分普遍,似乎压根儿还没看到“文盲英语”的影子。 问题三:双语教学的方向在哪里? 1998年静教院开始在附校进行双语教学试点。回顾过去五年,我们在双语教学上的思考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四点: 1.素质教育是一种差异教育,即要认识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基于这种理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部以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为逻辑范畴,明确提出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种类型,其中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市民的外语素质要求应该比全国其他省市更高。上海中小学加强外语教学,这是上海发展的需要。 2.加强外语不是简单地加几堂外语课,除了外语教学改革外,可在有条件的个别课程试行中英文同时教学。这样,不但加强外语学习本身,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我们选择在起始年级或起始学科,主要在理科、拓展型课程中试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可以是关键词出现英语,也可以是部分出现英语,一切从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我们从来就没有打算把英语全部替代中文,更没有思考用英语来教授中文。 3.双语教学的试点应该放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不是削弱中文,增强英语;也不是以降低其他学科教学要求为代价,来增强英文。 4.双语教学的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大课堂的概念。目前附校初中部每天中午有半小时以上的“英语长廊”活动,学校每星期定一个主题,内容涉及地理、天文、生物、物理、历史等;活动形式以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为主。此外,学校的运动会、文艺节目表演、广播等活动也可以出现中、英文两种语言。 附校推进双语教学,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们普遍认识到:只有学好母语,才能真正学好英语,没有中文的底蕴,是学不好英语的。 问题四:小学低年级增加识字量、扩大阅读面,会加重学生负担吗? 小学低年级增加识字量、扩大阅读面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其理念与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一样: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正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而从学生身心发展考虑,他们手的握力不够,多认字,多朗读,少书写是合理的。 1998年起,我们在附校进行小学语文课改先期试点。在教学上我们不但吸收全国较为成功的各种小学生识字教学方法,同时,进一步拓展低年级学生识字的途径,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告”,学生说:“一口咬掉了牛尾巴”;“甜”,学生说:“舌头舔甘蔗,真甜”……老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住这些象形文字。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感到累吗?现在一年级学生一年轻松识字1500字以上,读完二年级,基本上能读报、看书。据对前期试验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普遍反映负担不重,甚至有些家长担心“回家作业这么少,行吗?”(作者为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
【解读课改热点问题】相关文章:
课改培训体会08-24
课改培训心得08-21
刍议课改论文05-31
课改教学反思04-07
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10-04
课改工作计划08-24
课改经验总结08-18
课改的体会心得08-18
学校课改交流材料09-05
课改工作总结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