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 教 育 成 为 享 受
时下,很多东西都成为人们享受的对象,享受人生,享受生活,享受文化,已经成为非常时髦的词语,它们频频出现在电视里、报刊中、口头上,并且已经成了许多人生活的现实,他们已经把这些东西作为了享受的对象。 然而,直到今天,却很少有人把教育也作为人应该享受的对象。相反,在很多人观念里,教育仿佛天生就与艰苦、痛苦等联系在一起,苦教、苦学一时成为许许多多人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还有更为极端的,在有的地方,人们自古以来就把写文章称为“哭文章”,这就把受教育的艰苦、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乎,一谈起教育或者是受教育,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把它与苦相连,好象受教育就是受苦,教育=受苦! 其实,这是对教育的一种深刻地误解,曾使许多人望教育而生畏,也使许多人流下了多少伤心的泪水。 那种让人一味受苦、吃苦的教育,只是在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人性的理解比较肤浅时代的产物。那时,人们普遍有一种思想,认为对孩子而言,不打不成材,不骂不成器,棍棒下面出孝子。对孩子,如果不打,不骂,顺其自然,他们还不知道会成为什么人。 今天,当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甚至玩教育已经成为思潮的时候,当张扬个性,培养创造性能力成为潮流的时候,那种让人受苦,叫人挨骂的教育,显得多么无力,多么让人伤心! 在今天看来,教育应该是一种享受。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向往美、趋乐避苦、趋向成功避免失败的心理。在这些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在教育中,这些心理就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充分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把我们的教育办得更加人性化,办得使学生们越学越爱学,而不是越学越厌学,越学越不愿学。 这样的教育就应该是让学生在受教育时,感觉到:教育=享受,而不是受苦与吃苦。 享受什么? 享受美。有人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美。今天看来,这是真理。因为美是无功利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情境。比如,在语文课上,有位老师在教柳永的词《雨霖霖》时,这样开头: “在东京城外、植满垂柳的汴河码头。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场骤雨刚刚下过,树梢上的寒蝉又如泣如诉的叫了起来。在长亭送别的人漫漫饮酒,细细话别。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该是起程的时候了。——这首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我国十一世纪缠绵的送别图……” 接着,老师放《雨霖霖》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昆曲声腔。在悠扬悦耳的箫、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课文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了词的境界。 它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是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到、体验到美。这样的教育,不是享受是什么? 享受快乐。教育是离不开快乐的,没有快乐的教育,将死气沉沉的,令人窒息的。教育是一种活动,这是一种老观念了。可是,人们很少将之付诸实际。有时即便是有一些所谓的活动,也只不过是为了印证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结论。这是变了味的活动,被扭曲了的活动,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就毫无快乐可言。实际上,一般而言,本来意义上的活动就基本上意味着快乐,更多的是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活动多多,快乐多多,不是享受那才怪呢! 著名教师马芯兰,这位首都十大杰出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教学中,常常将抽象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对”、“相遇”、“相向而行”等概念,她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分成两队,分别在操场两边迎面竞走。老师说“走”,两人同时相对行走,让学生形象理解“同时”、“相对”的意思;两人碰上时,老师说“停”,告诉学生这是“相遇”,接着让学生观察两人相遇时谁走的路程多,理解这是同一时间内两人各走的“距离”。马老师在教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数学时,也想了许多新招,让学生在游戏中进入情境,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想。 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中受的挫折多,失败多,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特点。学生如果经常遭遇挫折,遭受失败,就会灰心丧气,看不到人生成功的希望。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多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成功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教育带来的快乐,从而孕育乐观的人生态度。
【让 教 育 成 为 享 受】相关文章:
教之与道,育之与心08-21
“为谁教”PK“怎么教”08-20
语文为谁教08-20
以思念为话题的作文:把奶奶的思念唱成歌08-20
分享—有分才有享作文05-05
受启发的句子08-24
受打击的句子01-31
家长育心得07-29
向未来云享书福征文11-12
自作自受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