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贵有疑”的精髓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但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途径的探索。 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知的冲突,就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刺激相互矛盾,因而引发冲突的心智状态。 有疑,而经过认知冲突的解决,使得认知结构更加高级和完善,世界随之扩大,内心更有包容性,这就是心智的开启、去蔽,智能的提升。 譬如说,对于“交通工具”人们一般按用途将其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的工具,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有人会问:马和骆驼是不是交通工具?它们应该属于哪类?这就是真实的问题,它能够引发认知冲突,并对以上分类提出挑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要么对以上“交通工具”进行界定,将马和骆驼排除在外?要么重新分类,将马和骆驼包括在内。 “学”之所以要有疑,就是因为如果只简单地接受现成结论,学习者头脑中可能充塞了许多“认知的堆积”,而没有获得思考策略与思考习惯的发展?那些结论性的东西不过是皮毛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而不能转化为个体的智慧。 从生疑到析疑,最终到释疑,这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有效教学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目标去追求。如小学数学《时分秒》、《年月日》的学习,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小时有多少分,一分有多少秒,一年有多少天,大月小月是如何分布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10小时或20小时?为什么有“北京时间”而没听说过“上海时间”?为什么有“上午时”和“下午时”?一天24小时,可钟表上为什么只有12小时等。这些问题不见得一定要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成长,培养学生什么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十分重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精神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来培养。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问“问题”,许多老师有一个潜意识的错误观念,即:不懂才会问。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谁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而刚才我都讲得清清楚楚,你为什么还不明白?不明白就是你没有认真听讲……如此一来,还有谁敢提问? 其实,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只有敢于提问,并善于思考,他们才能成长为有头脑、有智慧、内心丰富的人。
【“学贵有疑”的精髓】相关文章:
有“疑”才有“得”08-21
作文贵有真情作文贵在创新08-23
疑与信作文08-24
关于作文贵有真情作文贵在创新的论文05-06
老板要做到“用人要疑,疑人还用”08-17
“用人”要善于“疑人”08-17
难忘贵门之行08-18
难忘贵门之行作文08-18
我眼中的贵工商征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