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搭建校本研究的平台
——湖北省宜昌市六中校本研究实践 校本课程开设一年中,我们在两个方面集中研究力求突破:一是如何激发和保持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二是创造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围绕这两大问题我们组织听取了专家的专题报告,数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邀请教研中心的领导和兄弟学校分管领导共同探讨,初步确定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系列和课程开发管理方案。 “放鸟竞啼”和“引凤入巢”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探索出“放鸟竞啼”和“引凤入巢”结合的方法,培养并发挥校内各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示范作用,努力营造“凤鸟齐鸣”的氛围,培养了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强调校内市级学科带头人、市课改专家组成员、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获国家级教学奖人员、已聘任教的高级教师每学期必上示范课。其中一批中老年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富有亲和力的教态、充满激情的讲授、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都体现出他们对教育教学新思想新观念的追求与实践。按要求示范课必须按教学进度,在规定示范时间上随堂课,这些在自然状态下的课少了些表演与做秀,操作性与可行性更强。 “同伴互助”让教师共同成长 教师作为个体脑力劳动者,往往难以与他人合作,而校本研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我们充分利用评价的引导作用,首先对教师很在乎的评价考核制度进行大胆改革,新的评价方案立足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强化在集体氛围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创新的体现,将课改要求均纳入考评内容。在考评方法上倡导交流反思,注重过程发展,在考评结果的形成中强化多元评价。同时我们建立起有利于同伴互助的教学研究制度。对课改的每一位教师建立专项档案,建立管理人员(从校长到部门负责人)分管教研组制度,对集体教研情况实行月公示制。其次,建立严格的听、评课制度,督促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进入课改实验后,学校特别关注课改新理念行为化的研究,组织“诊断性听课”、“跟踪性听课”,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结合“如何转变教师角色”进行说课评课,并在课改学科落实每周一节公开课、研究课制度,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讨论研究,加强集体备课。 为了加强校本教研中的同伴互助,我们一改过去教师论文的单一报告式为互动式,分别进行了“教改新观念行为化探讨”专题论文交流和“优秀论文交流答辩”活动。经校内外评委及专家评选出的一等奖提名者,面向全体教职工接受了评审组及老师们的现场提问并进行答辩,老师们精彩从容的答辩,使得台上台下老师的互动交流和谐融洽。大家感受到,评奖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微格”教研创设自我反思情境 我们先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况录像,任教者可以以旁观者或学生身份独自观看录像,然后邀请同伴一起观看并对自己反思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意图,对本课每个具体教学环节的情境进行诊断性研讨,老师们纷纷畅谈争议。执教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然后进行理性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去年10月初启动这项研究方式以来,深受教师的欢迎,第一次录制的就是数学组一位近50岁的中年教师的一节课,各组教师都踊跃报名参加。 “案例研究”揭示教育理念 每个课改教师都有一本厚厚的“课后记”,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进行审视与反思,分析判断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地调整与矫正。我们又以参加国家级课题“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学案例教学研究”为契机,展开了全体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让教师与管理者叙述在课改实验中面对典型疑难问题所存在的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取向,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这些“案例分析诊断”的反思性活动,解决了实验老师不少困惑。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作用并注重其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搭建校本研究的平台】相关文章:
创新教学研究模式 搭建区域互动平台05-26
搭建基于Linux桌面环境的影音平台08-19
搭建交流平台 拓展课堂时05-22
基于CNS3与Wi eshark虚拟路由交换实验平台的搭建05-06
工商管理学科综合实训平台搭建构想08-18
工商管理学科综合实训平台搭建构想08-18
校本研究应凸显五点“校本性”08-20
运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