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

时间:2022-08-17 14:59:41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


文/黄玮

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一种接受教育,教育的功能仅仅停留在承传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惟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并将这些答案与方式运用于日后的生活。它更多地是单一、封闭的思维方式,追求知识存储的量。学生只是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地位上,重复和再现所学知识和技能。而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世界,它要求人们用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一变幻的世界。

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纳入普通高中必修课。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网络化学习环境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为学生提供的大量、便捷的资料,犹如一巨形图书馆,学生可以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和加工(排序、重组、变换、存储);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它学生直接通讯(咨询、辅导、讨论、交流),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公布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寻找知音、倾听建议,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最终的作品或成果可以在网上发布,与教师或其它学生实现信息共享,激发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可以说,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解读生命》这一课就是我们对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探索,下面谈一谈我们具体的做法和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 学习的步骤

1.选题

研究性小课题主题活动的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小课题研究成功与否。学期开学初,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研究的选题工作。

(1)课题研究动员。让学生明确《解读生命》这个主题研究性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团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2)研究背景介绍。教师向同学们介绍遗传学的历史(孟德尔的研究、肺炎双球菌实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中心法则等),指导同学们浏览网站《解读生命》(http://hfu.k12.net.cn),使他们对遗传学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组织一部分同学去大学和教育学院听关于遗传学方面的讲座(《遗传学新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他们接触到前沿的科技知识。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

(3)自主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有些同学选《广州横枝岗地区的遗传病情况调查》,有些同学选《孟德尔的研究为什么能够成功?》,有些同学选《长寿能够遗传吗?》,也有的选《进行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的合作方式》……

2.课题的组织工作

(1)课题组的组织。在个人自主选题基础上,个人题目内容相近的3~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联络指导教师及负责各成员研究的分工。

(2)指导教师的选聘。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选聘校内相关学科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也可以选聘校外尤其是高校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从理论、研究程序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

3.课题研究的实施

这是整个主题研究的重要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已经提出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其资源来源主要有:

a.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学习教师在课前整理好放在局域网上的资料(如:网站《解读生命》),也可以去教师提供的一些链接网站,如:中华基因网(http://www.chinagenenet.com)、华大基因研究中心(http://www.genomics.org.cn)、基因岛(http://www.genedao.com )……还可以自己运用“Excite、Yahoo、Sohu、Sina”等搜索引擎搜集相关资料。

b.传统媒体。最主要的来源是书本。教师向学生推荐部分书目(村上和雄著《生命的暗号》、苏珊·奥尔德里奇著《生命之线》、吉娜·科拉塔著《Clone》、吴柏林著《人体革命》等),学生还可以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录象、电视、广播来获取相关信息。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以先自我研究,也可以同学间协作学习和研究,教师在旁边给出适当的引导,并引出下一步的任务。

(2)学生通过浏览、分析、交流、讨论等方法进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过程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网络间的通讯,如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

(3)学生开始了他们的实施工作,有的编写调查表并对相关对象的群体进行调查(如《广州横枝岗地区的遗传病情况调查》课题小组),有的对研究对象进行专访(如《进行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的合作方式》课题小组),有的对网上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不断地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如果遇到极困难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专家询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并要求学生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

4.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各研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之后,需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我们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和体会用电子投影片或网页的形式具体体现出来,以方便全体同学进行交流。

5.组织研讨

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对成果的研讨:组织班级内部的交流,让课题小组的同学向全班展示电子投影片或网页,并做主题化的发言;组织所有的同学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通过网络组织一个远程的交流……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讨论中应设法将问题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发现错误。如《广州横枝岗地区的遗传病情况调查》这个课题,在学生做完发言后,教师针对小组成员数学成绩突出的情况,推荐了一些统计学基础方面的教材,让学生把研究深入一部。

学生认识到研究的不足之后,再作出进一部的探究,在一种螺旋上升的情况下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6.答辩与成果展示

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五个部分组成。各研究小组推选一至二名学生为陈述人,在所限定的时间内,向指导教师组(或专家)简要汇报开题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成员推选回答人,也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的价值,研究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

对于优秀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在学校的网站上进行公布,并在学校的橱窗内展示。还将优秀课题小组的答辩录像剪辑在校园电视台播放,并组织一些全校性的讨论和交流。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展示和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感与成就感。

二、 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资源方面

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Internet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但学习资源不能局限于Internet,还应该使用各种传统的学习资源,特别应该利用好图书。如果本校图书馆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则应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

另外,以前学生的研究成果也是现在学生的重要的学习资源,而现在学生的研究也将为以后的同学提供参考,整个资源库是由社会、师生所共建的。

2.关于指导教师

不能够局限于同一学科教师,而应该是多学科教师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如《进行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的合作方式》这个课题,就由政治教师为主,生物学教师为辅来进行指导,而论文的撰写,又需要语文教师的协作指导。我们应该寻求多学科教师的合作教学。

3.对于选题的指导

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对学生所选的题目,我们应该进行鼓励,不能因其“幼稚”而给予否定。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避开那些成人化、功利化的题目,对《长寿能够遗传吗?》、《怎样复制恐龙》这类兴趣性为主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加以鼓励。

4.关于组织形式

一般采取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3~6人为一组。合作学习小组由学生自行组织,但教师应该做一定的调配,尽量让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5.关于评价

研究性课程的学业评价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从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但目前,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才刚起步,应该如何为这种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把握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如何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我们将迎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春天。




【解读生命——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例】相关文章:

基于交通安全行为体验的建构性学习课例08-17

课例研修学习总结08-22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探究——以主题网站制作为例08-18

基于“意图本位”的实用文解读策略 一以<说“屏”》为例05-04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解读08-20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08-24

课标解读学习心得(精选8篇)10-19

课例研究心得11-22

课例研修学习心得体会08-18

课例打磨总结与反思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