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建构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
建构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
武进区前黄初中 万永良
何谓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行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建构教学上的认知张力对课堂教学的促进及其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叫认知张力呢?其实就是指在认知活动中,由主体(师生)和客体(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维结构与方式,即思维的立体网络。客体在主体的作用下、探究下,能使这种立体网络发挥出最大效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高级的认知效果,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建构认知张力呢?
一、主客互动是建构认知张力的条件
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获取客体,也即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知识和内在联系的基本能力。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引导下,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学生在整个认知活动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这种主动性、能动性,使其认知活动中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扩展思维空间,积极深入到学习材料的意义、结构及本质特征的探索中去,不断获得认知成果,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展开”、“探究”的过程,正是认知张力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因素。
认识的客体——学习材料,则是认知张力的必要条件,它以“合规律性”的原则呈现。新的教材改变了过去教材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参与的滞后模式,增加了动手操作与思维探究的材料,增加了知识回顾与思考,这种材料的增加无疑使学生的经验知识与逻辑数理知识得以增强,使主体认知客体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处于一种有序、渐进的状态,使其同化、顺应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促使学习材料大大地张开了认知的空间。
例如:在《去括号》一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去括号的必要性并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依据,我给出了如下的学习材料:
提出问题:
(1)按上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搭3个正方形呢?如果搭x个正方形呢?
学生运用学具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搭x个正方形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得到了形式不一的结果,需要火柴的根数分别为①4+3(x-1)②x+x+(x+1)③4x―(x―1)④3x+1
(2)这些结果形式不一样,其实质一样吗?都为3x+1吗?你能解决吗?
通过上述材料的使用,既有学生外显的认知活动,又有学生以观念形态进行着的内在的思维活动,同进又带动主体以积极的情感、意志,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知,从而使认知的张力在主客互动中形成。
二、师生互动是建构认知张力的源动力
新的课程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及其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例如,在《中位数、众数》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中位数在现实中的应用性,我出示了如下的问题:
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3、14、16、16、17,管理者应确定每人标准日产量为多少台最好?
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提出用什么数来确定比较好呢?
S1:我觉得用平均数来确定。
T:你计算的平均数是多少?
S1:10.5。用10.5确定的话,可以使工人生产更多的产品,管理者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T:如果大家都是工人,你们愿意干吗?
S2:不愿意,因为用10.5作标准,那么只有5个工人能够完成任务,绝大多数工人是不能完成的,这样会影响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我认为应该用众数8来制订标准,这样,尽管只有3个工人不能完成任务,但他们只要努力一点还是可以完成的。
S3:不好,这样的话,作为管理者肯定不高兴的;制订的标准太低,效率就提不上去。
T:用平均数,工人不高兴;用众数,管理者不高兴。怎样做到两全其美呢?
S4:用中位数9比较好,这个标准不高不低,既能促进生产,又能保护大多数工人的积极性。
T:通过分析,大家认为用什么数比较好呢?
S:中位数。
实践表明,师生的这种互动,保持了积极的认知状态,使认知的空间得以张开。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是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是以知识的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去点燃认知的火炬。从而驱动了学生打开其认知的通道,获得丰富的认知成果,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
三、增加含熵信息,是建构认知张力的重要手段
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就称为“含熵信息”。有效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就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难以构成思维的立体网络。因此要使认知具有充分的张力,教师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含熵信息。例如:在《正多边形和圆》的教学中当学生证明完了“各角相等的圆外切五边形是正五边形”后,我又出示了3个对定理条件变式:(1)把各角相等改成各边相等,同时把五改成四(2)把外切五边形改成内接四边形(3)把全部条件改成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
通过教学,学生学得兴味盎然,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促成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提高。
四、探究与表述是建构认知张力的载体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正因为有了探究,才有认知的存在,探究的过程,从而使认知的张力变得直观、清晰。当然,探究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展开。它既张开这种时空范围又占领这种时空范围,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在逐步探究中深入、拓展,不断成长,这样认知张力便成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探究活动便成了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不仅如此,本人还认为表述也是认知张力的的重要存在方式,这是因为主客互动,师生互动,已使学生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思维语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这样认知张力的全貌才能真正展现,从而使认知张力成为可视可听,实实在在的东西,教师在学生张开的认知活动中发现问题,了解情况,调整方法,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发掘,以主客互动为条件,以师生互动为动力,以增加含熵信息为手段,以探究与表述为载体,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爱学、善学并使生命为之悸动的天堂。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袁金华 课堂教学论
【建构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相关文章:
加强自主学习 优化课堂教学05-01
浅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08-20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能力论文11-02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建构08-24
文言文课堂教学之优化途径08-20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08-18
水的张力作文06-22
电教媒体对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08-20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08-19
浅谈文言文课堂教学之优化途径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