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点实践性建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点实践性建议山东省高密一中 孙世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有不少学者专家在理论层面上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点实践性建议。
一、数字化备课:包件的开发和积件的建设
大量教学改革的现象表明,备课正逐渐从原来以线性的知识结构组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借助于超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备课具有了超文本、虚拟现实、信息资源集成化、开放性、互动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特征。表现为更加注重教学策略、师生关系民主化、知识意义的积极建构、学习方法的多元化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我们把这种新型的备课称为数字化备课。数字化备课是从教师培训的层面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一种方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思考各学科教师利用校园网进行集体合作备课的过程,探索出通过包件和积件的开发与建设实现教师之间有效合作进行数字化备课的方式。
包件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制作的包件,其实是将既分工又合作的教师制作的课件组合起来,形成以教材单元知识组合课件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文件包”。在教师进行集体电子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文本教材进行划块,明确分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分头设计单元教学,最后分别完成课件,这些课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包件。每个课件的内容均以学科知识单元为基础,恰当地用文本、图表、画面、声音等手段,科学艺术地表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注重研究师生在共同参与、人机互动、人人交流中进行知识建构式学习的策略设计。
制作优秀的包件并不容易。个人的智慧、能力、技术毕竟有限,要使包件质量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付出很多劳动。可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把各学科备课组制作的包件专门列成文件夹,利用校园网实行共享,将每一位教师制作的单元性课件在学校内部向所有教师公开展示,并通过校园BBS论坛征求同学科教师的意见、建议,以补充、修改、完善。学校也可将这一环节设为教学常规,列为集体备课的一个内容,明确作为教师备课的一个任务,每位教师必须针对本学科的包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制度的形式来保障修改的质量,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资源来完成包件制作。这样等到每星期一次的集体教学研讨时,整个备课组成员再进行集体性的二轮修改研究,并可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第三轮修改则以教科研的形式对单元性包件进行鉴定研究。大家既是设计者又是评委,从不同的认识和思考角度对包件中的课件进行改造和设计,求同存异,并将各包件从教材整体角度上进行组合,把整部教材备成一个更大的包件。
如果可能,地方教育局可以采取龙头学校制作的较为优秀的课件为基础,通过局域网,再进行校际间交流修改或请专家指导修订,这样就可以制作出比较理想和成熟的包件了。值得一提的是,修改和完善包件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它已经超越了制作包件的技术层面的意义,教师通过参与这一过程,接触到的和思考、解决的是全新的备课系统,它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块和文字备课,将促使教师从创新知识的角度、从科学的结构上,去认真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引发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思路。一旦包件制作完成,便可在局域网上实现共享,每位教师可直接下载使用,付诸课堂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教师下载包件后,仍要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和教学特点进行加工调整。可以将此内容列入备课常规检查的重点,将其作为教师教学创新评价的一个硬性指标来检查,以便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避免“大一统”式教学。
积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媒体计算机超文本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CAI课件的程式化、封闭性等弊端日益凸显,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实践,于是就有教育学者提出了积件的思想。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黎加厚先生认为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概括地说,积件思想是一种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准备、检索、设计、组合、使用、管理和评价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它不仅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和多媒体制作平台进行叠加,而且是积件素材库与组合制作平台的有机结合。其中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包括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等多元信息)、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具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为学生探究学习创设学习环境等而设计的“小课件”和“微世界”,以短小简便、灵活多用为特色)、虚拟积件资源库(网上资源)、资料呈现方式库(供教师选用的各种教学素材表达方式)、教学策略库(各种教学方法集合及选择),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软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和多种有效途径;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软件环境。积件的优势是避免了传统课件内容不可重组、知识结构线性化的弊端,而呈现出更加先进的超媒体技术和开放性的资源整合,并加强了互动式学习的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积件的建设对教学信息化设计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能从积件库中恰当地搜选出跟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设计出一个相对有限的信息空间,以便于学生能够便捷、准确地搜索到有效信息,并能使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达到学习目标。也就是说,要形成一个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平台。通过问题探讨、任务驱动等方法设计教学,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
积件与课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积件包含了课件的特殊性,课件经过适当加工可纳入积件的微教学单元库,而积件在课堂上随机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合,又构成了一个个临时的小“课件”,可作为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资源存档,纳入资源库建设,以备今后调用和借鉴。所以积件的使用过程是一种灵活、简捷的整合方式。
二、以学科知识为基元,建设学科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
从目前来看,成熟的多媒体学科性辅助教学网站还比较少见,各商家尽管有制作优秀网站的技术实力,但真正的学科性教育教学却难入其门槛。教师虽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建设优良性能网站的思考,却因客观原因(工作紧张、技术困难等)难以实现。事实上,教育与技术两个方面要想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还需要一支富有教学经验并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来完成。
建设学科性辅助教学网站,除了要实现一般教学网站共有的功能,像多媒体课件库、教师备课、在线辅导、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研究性作业以及搜索引擎、超链接、VCD视频点播、网站安全系统等,尽力使网站设计更加科学、便捷、生动、艺术之外,关键是要把握好学科的特点。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学科知识的组合与多媒体表现形式的关系。要着重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突出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像语文学科对世界名篇名著阅读的链接、对影视的选择播放、审美形象的表象化等要求,理化生对难于操作、有毒。易爆实验过程的模拟操作及对微观世界的观察视角的处理,创意设计中对程序的计算分析及对错误情况的智能报警等等,都应考虑在内并有对策性配套处理功能。
我们的实践是,要求各教研组都建立学科性的教学网站。学校科教处网络中心和信息技术教研室负责技术支持。经常邀请学科专家来校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不断改善网站,努力使教学网站更加切合教学实际。之后就开通了校园教学网,任何一名学生都可以通过联网微机打开这些教学网站进行自主性学习,并将有关问题通过BBS论坛反馈给教师。各教研组经过认真讨论后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传输给学生,这样就实现了辅助教学的功能。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建设教学网站时,应充分考虑网站内容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三、依托电子作业支持系统,走进信息化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的整合,是表现在学生的“学”上。将这种本质上的整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链接的主要媒介之一,是电子作业支持系统。关于电子作业支持系统的定义内涵,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张际平先生等许多专家已有专论。按照张际平先生的解释,电子作业支持系统一般应由知识库、交互学习/训练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在线帮助和用户界面组成,是一种更适于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学习平台系统。结合我们的学校教育将其改造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教师教学系统。事实上,这种以主要体现“及时学习”。“即求即应”的互动式教学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特征已初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未来信息化学习的美好图景。
从教育学范畴来看,借助这套电子系统来实现的网络化学习应当是建立在民主平等教学关系上的一种集巩固复习、扩大视野、探索发现规律、建构新型意义上的知识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现在常见的有资源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
资源性学习是将电子作业支持系统中提供的学习资源与网络的互动功能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一种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我们的多媒体教学较为相似,表现出了明显的目标性、策略性和启发性,便于师生操作,具有很强的普遍推广意义。
合作性学习包括师生合作,也包括学生间的合作,是一种借助于电子系统和恰当的教学设计,在交互式合作中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有时,它会和资源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
研究性学习是依托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的探索事物的特征、现象、本质、规律并形成研究报告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庞大的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计算、分析功能,为这种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手段。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相关软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平台和交流的条件,使研究性学习可以更便捷地走进课堂。根据电子作业支持系统的思路,我们学校于1999年建成了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充分利用网上有效资源和当地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把自然规律、天文地理、文化历史、科学知识、创造发明都列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那年,高密市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学生们以这个事件为研究课题,对6处被淹乡镇受灾人口、河道串联、土地开发、沿河植被防护、洪水流量、沿岸地势地形等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对比、论证、研究,并通过互联网阅读了大量水利学论文,咨询了一些学者、专家,分析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从材料、数据、例说等方面对治理措施进行深入地探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提出了建议:加紧植树造林、禁止采沙挖土、修整河堤将“S”河道修直泄水、实行河库连接等等整治办法,被当地政府所采纳。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品质,而且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将学生的研究性成果或设计作品用电子课件的形式汇集成电子作品集,来综合展示学生创作,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走向成熟,目前我校正积极探索这方面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张际平.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2(1)
(摘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点实践性建议】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02-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03-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通用7篇)08-04
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08-18
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研究09-05
浅谈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08-18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下教师角色的转变08-22
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08-22
常教常新——课程整合的魅力08-24
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