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和异性

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和异性

时间:2023-02-27 10:51:2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和异性

    潘玉腾,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副教授 重视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既有共性,呈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趋势,又由于文化背景 、教育思想的迥异,表现出差异性。本文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做法,为我国学校道德 教育改革,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
    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是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活动方式。学校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道德教育方式是这一系统工程 的子系统,是这一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 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利弊得失,对于21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分析
    中外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存在着共性。这共性既存在于中国与外国的学校之间,也存在于外国的不同国家 之间;既存在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道德教育 方式上,之所以存在着共性,乃是因为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是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广泛开展活动的,而且 这些活动要取得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 人类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也日益趋同。它有可能超越国界,超越不同的社会性质,为整个人类所拥有,为各国所 选择、所利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课堂讲授仍是大多数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中外各国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领导与课程设置有3种情况:1. 政府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课程,规定课时 ,编制统一教科书、参考书等,如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法国、日本、新加坡等;2.政府实行部分干预,拟定 道德教育目标,规定一定的课时,但不规定统一教科书及操作方法,如英国等;3.政府实行政策干预,在政策 上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理论上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践上让学校自由实施,如美国等。尽管各国的 做法不一,对道德教育课程理解有异,甚至有些国家没有全国统一的道德教育课程,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各国 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各自不同的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仍是中外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就高校来说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担负着向学生系统 有效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作用。美国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和“ 法制课”。“公民教育课”提出要培养必要的道德品性,它包括下列内容:自律;守信;诚实;实践最佳自我 ;利己而不损人;勇于承认错误;具有良好运动员的风格,懂得取胜并非至高无上;谦恭礼貌;待人如待己; 懂得个人行为往往会影响他人或社会;在逆境中能正确调控自我;努力做好任何本职工作;尊重一切人的财产 权利;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不良习惯;没有过早的性体验,遵 循家庭生活准则。英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道德教育教材是《起始线》(小学)和《生命线》(中学)。法国规 定在小学各年级分别设1课时的道德·公民课,初中各年级单独开设1个课时的公民课,高中仍是必修课,与历 史、地理合课实施,每周4个课时。 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是《道德时间》,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 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规定: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 系基础上,由个人伸展到社会和国家。韩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为《道德课》和《伦理课》,其课程目标是 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有道德的人。从以上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各国学校都非 常重视道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把它作为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而且,中外各国在进行道德 教育类课程教学时,不仅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培养及行为训练,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
    2.各国学校都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各国学校为了弥补课堂道德教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来拓宽道德教育的时空,进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主要有:1.通过各科教学活 动达到“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遍的课程中内 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许多国家通过 广泛开设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包括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宗教和伦理学等,使学生从中获 得某种道德熏陶,提高判断能力和选择的自觉性。法国学校的公民教育除了通过专设的公民科实施外,还融合 在历史、地理、经济等社会科中进行。日本中小学的国语科很重视培养学生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 学性的教材则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新加坡语文教材反映了华族的节日、礼仪、风俗、家族观念、奋斗历史 、音乐、戏曲、神话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华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守时、礼让、睦邻、公德 心等价值观念。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各国学校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2.通过校园活 动来进行道德教育。一般说来,各国学校,尤其是高校,学术活动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和普遍开展的,主持 学术活动的有学生、教授、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学术活动不仅从专业学习上补充课堂教学, 并对一所大学的学术气氛的活跃与学术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反映并影响了学生的人生、社会与道德 价值观的状况及其变化与发展。除学术活动外,还有一系列的活动承载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如美国学校有一项 让学生参与“自立校规”活动,学生不但受到法纪思想的熏陶,而且还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另外体育活 动、宿舍管理等也都与品德教育结合进行。在英国,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和师生讨论、学生俱乐部、 体育活动、节日仪式等构成了奇特的传统习俗,培养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富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精神与人格全 面发展的学者、科学家。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每天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活动,高唱国歌,朗诵誓言。中 国高校也非常重视校园活动,已形成了各具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它包括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结合专业的科 研学术活动,生动活泼的校园民主生活,以及创建文明宿舍、美化校园环境,以形成良好的校园和精神文化氛 围等。3.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各国社会服务活动名称不一,如中国称青年志愿者活动、学 习雷锋活动等,美国称社区服务活动,欧洲有些国家称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各国学校开展这类活动是非常广泛 和普遍的。例如日本小学中广泛开展的志愿活动就很有特色。它以个人的自觉主动为前提,以集体组织为主要 形式,以地域性社会公益为主要内容,包括废旧书刊等资源的回收;社会慈善事业的捐款;为老人、残疾人带 路;栽花、植树、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灾宣传等社会公益劳动。可以说,志愿服务寓教育于行动之中, 是一种很实际的、很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活动,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行动中逐渐体会到它对自己的帮助。这种对己 、对人、对社会都有影响的活动,其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4.其他活动,如参观、考察、实际锻炼、调查、旅 游等也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例如美国中小学的“走向法庭”的现场训练中,老师带领学生旁听当地法院的 审判活动,然后根据所学的公民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给被告定罪等。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 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开阔视野,增长才智,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标准,从而确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稳定价值观。
    3.各国都重视通过家庭、社会团体、传媒等无时无刻地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各种道德教育网络纵横交 错的道德教育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说全社会各个方面 都要重视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繁多,小说、电影、录相、电视、 体育、音乐、青年组织、宗教团体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而学校并不可能成为断 绝这些影响的独立的教学机构。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道德问题,要解决好 这些问题,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各国学校都在寻求形成“教育合力”,以求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主 要表现在:第一,各国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 的综合教育网络。在美国,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每学期召开2次会议, 交 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共商德育大计。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广泛建立PT 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 )组织。这种组织创建于战后初期,现已遍布全国。参加PTA 成员主要是 学校教师和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他们视教育好后代为己任,以能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为精神满足,无偿自愿 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尤其在捐赠资助教育基金、细心周到地教育后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教育与家 庭、社会相结合,是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李光耀在谈到家庭教育时指出:“这是一个家庭结构、 社会结构相结合,把家庭单位连成一体的伦理关系和结合力的问题。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具有抚育下一代、 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 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注:转引自 《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中国也非常强调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教育的 合力,以促使德育的最优化。毛泽东就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 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780页。)这就是说,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全校、 全社会各个部门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不能 只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少数德育工作者去做。第二,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薰染作用,是各国道德教育的普 遍做法。例如,在美国各地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服务良好、深入浅出的教育场所 和教育阵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公园等比比皆是,从联邦到州到市县、乡镇 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 肯花本钱。 光纽约市就拥有大大小小公园1500座,博士馆150座,画廊400间,百老汇 剧院38家。这些场所集中反映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学生进行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 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日本,公民馆是社会教育利用最充分的设施,它的主要教育内容是针对日 本个人主义风气进行教育和疏导,以培养正确个性观。此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馆以及厚生省主管 的公共职业训练所、农业改善中心、保健所、福利中心等,均属于社会教育机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也给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广大学生在参观、考察、访问的过程中,接受了无形的教育。第三, 各国都注意利用传播媒介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在西欧和美国,除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来传播 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在美国、德国、意大利都建立 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了报纸。在美国,每年有上千所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法国还在巴 黎举行了“校刊”国际研讨会。不仅如此,像美国政府每年肯花几十甚至几百亿美元的巨资投到《美国之音》 等一些传媒事业和出版业上,为的是向国内外青少年传播其价值观、文化观、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的观念。在 中国,也非常重视舆论的导向作用。强调指出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是广大学生 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时,还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宣传道德教育的内容,宣传好 人好事,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受到影响。可见,几乎各国都强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场所、 时机都用来宣传本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有这些都是自觉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从而 大大提高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异性分析
    道德教育方式的选择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目标、任务、内容的落实。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方 式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由于中外道德教育方式 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而且呈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趋势,这就给异性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仅选择中国和 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认识上的差异作一简要的分析。
    1.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和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2种途径来进行:1. 设置道德教育课;2.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 道德教育课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它是把修身、公民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编成教材, 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但如何在课堂上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做法有所差异。一般说来,课 堂讲授的方式大致有2 种:1.灌输训练式,即适用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训练,以期矫正学生不 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问题讨论式,即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由教师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和讨论,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成熟程度。两 种教学方式相比较,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校侧重于前者,而西方发达国家侧重于后 者。美国价值分析法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作出道德判断,并 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涉及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时,则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理解较深层次的公民道德 观念和伦理观念。在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方面,这是改革单一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又一途径,许 多国家都在进行尝试。比如美国学校注重通过现行的公民课、

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和异性

[1] [2] 下一页


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等进行政治、法律、人 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那种比较纯粹单一的以道德哲学、道 德科学、思想品德内容的课程,在当代西方各校很少见到。因为,随着西方社会各方面发展以及人们对道德教 育的研究和反思,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传统课程的教条化、不合理性和无效性越来越突出,并由此受到人们的批 评与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70年代以来得到较大发展的较有影响的实践伦理学。这类课程是因解决西方现代社 会中个人生活与专业活动领域的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而产生的。这些问题给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选择带 来困惑,开始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出现在学校杂志、报纸专栏中,后来逐步出现在学校的课程表中。据统计,70 年代后期,仅在美国的高校中就有这类课程近千种,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高校,也程度不同地开设了类 似的课程。而在中国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中,绝大多数还是使学生接受具有既定的、公认的道德价值和信仰 ,而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探讨伦理道德问题,提高道德思维判断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外活动和社区组织进行,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的全部 教育活动之中。中国与西方各国学校纷纷改革教师单方面在课堂上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现象,将道德教育与特定 的情景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如利用法定的节假日、活动周等开展各种庆祝、节目表演、演 讲,组织一定规模的便民服务,以此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利用各种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道德教育时,中国仍有 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有些学校在开展各类活动中,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倾向,在 评估检查中,重形式,不重效果,甚至用“工作量”来代替“效果量”,导致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因此,我国 各级各类学校,如何使各种活动落到实处,富有成效?如何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如何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最终落到行为习惯上,彻底克服知行脱节现象?等等,仍是一个相当繁重的任务。
    2.关于直接灌输式教育和间接渗透式教育。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应通过何种方式有效地实施?是采取直接的或有形的方式,还是倚重间接渗透或无形 的方式?中国和西方各国学校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不太一致的,也体现着中西在教育思想上的差异。所谓直接 或者有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归结为学校的系统教育,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灌输。间接渗 透或无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上主要是环境渲染,内容上则是分散的,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或者社会舆论、 习惯而发生的影响。西方国家更加注重无形的或全方位间接渗透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在美国,许多老师都 感到难以通过直接灌输式有效地进行各种道德准则教育,尤其是公民准则教育。因为,他们认为直接灌输式教 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以一种“强迫灌输”的感 觉,进而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 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美国的学校 和教师更倾心于“渗透”为特色的间接教育方式。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寓道德教育于管理、服务中,寓 道德教育于大众传播及社会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亦不 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显然,这种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而且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 度的影响,道德教育效果也往往因此而大获改善。然而,美国不重视系统的学习,使学校道德教育处在一种较 为松散的状态中。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和方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中学的一个调查表明:几 乎有一半的中学没有道德的系统课程和计划,80%的中学没有供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关资料。这极大地影响 和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和效果,也是美国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实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 方式上则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 规范性的特点。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然后分化为外在的行 为少,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常常出现教育上对其“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甚至引起逆 反情绪。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强调这种教育方式,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条,可能培养出顺从听话的 “乖孩子”,但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他们步出校门,踏入社会,遇到问题往往会无 所适从。因此,我们应关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为目标,使道德教育方式从过去 的单一化过渡到多样化,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学习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某些科学有效的方式。
    三、若干启示和借鉴
    在学校,常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做”的感叹和困惑。这固然与原有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体系所依存的背 景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关,但与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跟不上形势或方式不当也有很大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要求对原有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变革,使之适应新的社会体制,更富 有实际成效。我们进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学校道德方 式的成功经验,为新世纪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改革,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通过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 较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改革中予以重视的:
    1.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和道德教育本身的特点来选择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既要灵活多样,又不能主观随意 。一般地说,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统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 抑以及表扬批评等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后仍有一定的价值 。但这些方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片面性,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在道德教 育过程中提出或实践的方式方法,如认知层次、价值观及行为层次应统筹兼顾;以道德认知的启发来代替道德 教条的灌输,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是协助者而非管理者等,值得 我们借鉴。
    2.开辟多种道德教育渠道,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 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 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道 德教育系统。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三者应加强联系,相互适应,形成联动,达到过程的优化。在 这一点,要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因为社区教育将在我国道德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3.要注重隐性的德育课程建设,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在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较 为流行的说法,“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此话虽有偏激,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的 教育气氛至少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 谛,端正学习态度,谨慎审视人生。由于隐性课程建设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人们事先不曾预料到的好效果,因 而自60~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道德教育都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它不仅要求学校要有 民主管理的结构和气氛,而要求学校和教师本身成为道德价值的传播者,使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意识转化成 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方式易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不易产生抵抗心 理,具有自然、轻松的特点。因此,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培 养教师的高尚人格,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1.朱永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史耀芳:《国外中小学道德教育述评》,《中小学管理》1994年第1期。
    3.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4. 王冬桦:《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5. 罗元:《国外学校德育的趋势与特征》, 《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6.李萍、曾华生:《美国德育的特征及思考》,《中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7.郭法奇:《论美国的渗透式教育》,《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8. 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和异性】相关文章: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08-09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08-17

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08-07

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08-17

论依法执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08-12

成功电子商务网站共性:访客粘性和概念回归08-05

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式地进行道德教育08-07

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式地进行道德教育08-08

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式地进行道德教育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