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高中学生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一、理性分析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 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 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三)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本身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个道德习惯养成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评估,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促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上会产生激励机制。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课成绩好等于道德品质好的状况,更有效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对高中学生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相关文章:
学生对道德的教育心得06-20
思想道德教育总结11-11
道德法治教育心得10-19
社会学论文:论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08-17
高校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思考08-21
关于职业道德的浅思考08-21
道德教育与实践工作总结08-24
关于职业道德教育心得09-06
重视道德教育 培养正气人才04-24
学术道德建设专题学习教育活动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