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美育与素质教育

美育与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17 15:47:54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育与素质教育

美育与素质教育

美育与素质教育

教育本质与教育最高价值的美的教育具有教育的思想性、整体性与创造性。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问题,也就是培养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问题。人类尝试失败与尝试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只有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开发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美的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美对人格结构的建构与智能结构的建构起定向、调节与整合作用,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发展水平。
  (1)美的教育是通过审美价值来形成道德价值的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法的关系通过法典为个人规定严格确定的行为准则,破坏这些准则就会受到国家政权的惩罚,道德关系通过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把个人同社会整体联系起来,这些规范与准则不强加于人,但是受内心的道德价值约束与社会舆论的监视。
实践证明:通过审美价值促进道德价值的形成,培养出某种程度的自觉定向是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个人接受社会环境中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与哲学美的审美价值,使他对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崇高与卑下、悲和喜等有一个正确的感知和体验,形成审美判断。当他在生活中遇到美、真、善的东西就获得审美愉快,由衷地表现出欣赏与支持;遇到丑、假、恶的东西就表现出痛苦与愤怒,进而出自内心地自觉抵抗。所以,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
这就是以美助德的教育原理。
   (2)美的教育是通过审美价值来形成认识价值与信仰价值的教育。
美的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人的审美鉴赏力的教育:美教会人们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该发扬什么,该遗弃什么;教会人们对待世界文化,该拿来什么、该回避什么;教会人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如何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
    美的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是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是人心理活动与行为实践的动力系统,情感是一个有层次的动态结构,可分为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人的情感的发生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由本能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理智情感的建构过程。
    本能情感是由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以及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如:食欲,性欲,睡欲,趋利避害,原始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情绪等。
    审美情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通过心灵对客体的审美共鸣而产生的情感:
    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如愉快感、优美感、崇高感等。
    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痛苦感、悲哀感、愤怒感等。
    理智情感是人的认识与追求美、真、善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
    认识与追求美、真、善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积极的理智情感。如:认同感、求知欲、认识兴趣、追求真理的情感、道德情感、利他主义的情感、爱的情感、创造情感、光荣感、责任感、自信感、积极的理想、希望、信念等。
    认识与追求美、真、善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消极的理智情感。如厌恶感、厌学感、冷漠感、缺德情感、逃避感、恨的情感、自卑感、消极的理想、希望、信念等。
    本能情感是人与动物都共同拥有的低级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是人所独有的高级情感,而积极的审美情感则是走向积极的理智情感与积极的理智行动的动力基础,总之,只有通过审美才能走向理智。
有了对情感结构的全面分析,升华了我们对情感的认识与把握,从而使我们能够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更主动、更有效地利用情感教育来为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服务,以实现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情感是主体认识与行动的动力,主体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情感活动主导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情感活动的强弱,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向与大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以审美情感教育入手,以美育美(美育)、以美助德(德育)、以美启智(智育)、以美健体(体育)、以美促劳(劳育)来充满美的活力最高层次地促进人格结构的建构与智能结构的建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开发,从而取得教育最大的育人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这就是通过审美价值来形成认识价值的教育原理。
    美育、德育与宗教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建立人类超越个人功利的崇高信仰。信仰就是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的恒定不变的内心信念,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审美的价值判断,是人生摆脱精神空虚、走向幸福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有无限自我意识的有限自我对人生与宇宙的一种把握方式。共同的信仰则是民族、阶级与社会群体相互联系的纽带和凝聚力。信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和认识发展而出现的观念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与直觉体验,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感情、意志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