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时间:2023-02-27 11:25:13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北京市丰台区阳春小学成少颖
内容摘要:教学的目的是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听懂、学会和熟练掌握过去,而常常是整个课堂被教师主宰,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学生主体观,把时间还给学生,建立教学民主观;其次,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兴趣;三。放手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四.自由寻找合作伙伴。教师利用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的第一目的不在教师“教出去”,而在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听懂、学会和熟练掌握。会学,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过去,常常是整个课堂被教师主宰,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场所。教师作为一个单纯知识转运者的形象,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不问情由地搬运到学生身上,尽管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却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你教我听”、“你写我抄”,迫使学生失去实践的机会,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特长。实践证明,真正有用的知识都不是被动的、机械地堆积起来的,它要经历一个有感性到理性、有量变到质变的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个人独立思考中实现。因此,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 
要想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实现的,往往会出现一些形势性的参与,在一节课中教师的确实也给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但真正主动参与的很少,往往是一两个人说,其他人成为旁听者。我曾找那些不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谈心,问他们为什么不发言或是为什么不积极参加讨论?他们的回答很直白:我没的说,讨论什么,没意思!我不爱跟他们(组员)说……听了这话让我心里很不好受,但细细的想想问题就出在这儿。学生为什么没的说?为什么感觉没意思?为什么不愿和组员说?这一个个问题缠绕者我,我慢慢的醒悟了,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参与,还需要注意平时的培养,而在探究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现在的问题主要出在教师身上。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教育观念是无形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却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教师教育活动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对教学偏向认识:在备课中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学过程,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在规定教学时段内一定要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知识的掌握,否则即可认为存在问题。片面静态地理解学生发展,教师有意无意中将自己提升到居高临下的地位,从而使学生缺少自主选择的权力和主动参与的机会。
1、建立学生主体观,把时间还给学生
特级教师、浙江省自然教研员章鼎儿对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上现场展示的12节观摩课作了一个调查统计:学生活动时间平均每节课9分27秒;最长的一节15分钟;12节课共活动42次,最长的一次9分30秒,最短的6次不到30秒。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除了教师做秀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受传统观念束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要舍得少说话,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一位名师在执教《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面向全体学生的讲解、谈话只占用了6、7分钟的时间,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其中最长的一次独立活动时间19分钟多一点。教学也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引起了广大自然教师的强烈共鸣。章鼎儿、路培琦二位特级教师在执教示范课时甚至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而拖堂,这实际上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2、建立教学民主观。
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说明中国古代教育家在很早就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或许也正是这种传统才造就师道尊严,才使教师唯我独尊,历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公事。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打破传统观念,革除一切对待学生不公平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中提出“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特级教师路培琦执教时和学生拉家常、交朋友,取消传统的上课喊起立,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举手。他们都把教学民主观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小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例如,一个爱好昆虫的学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观察蚂蚁的活动,或在草丛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由其兴趣爱好所驱使。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小电珠亮了》一课,学生在认识了电池、小电珠和导线等材料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组装起来,使小电珠发光,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电珠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电路的组装方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小电珠的发光,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又如:“电磁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自主学习活动,每一个活动之间都环环相扣,并采用三种不同的探究活动方式。这是因为探究的驱动历时一个人的好奇心、疑惑、兴趣或是理解现象、解决问题的热情,所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十分关键的。而且要把这种好奇的态度渗透在探究的全过程,推动探究活动持续下去更是关键。
在导入时通过教师的魔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学生发现提出疑问,并由学生为装置起名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主人。(利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1:展示我手中的铁钉,它与大头针接触时毫无反映;2:当我在铁钉上缠上导线,接上电池时,它竟吸起了大头针。当切断电源时,大头针纷纷落下。演示时学生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全神贯注的凝视着。这时我问: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装置起个名字?学生起的名字各异,但都很贴切,教师及时表扬,鼓励。我告诉大家:“这就是电磁铁,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个电磁铁呀?”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我马上出示制作步骤和实验内容,让学生小组内边看提示边制作。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开始制做,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人人都在动手操作。
学生在学习自然过程中,感性经验匮乏是他们的共性,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当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时,课程所要传授的知识对他们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因此为了使课堂中人人都能获取更多的感性知识,我为每组学生(四人组)准备了两套材料。通过每个人的动手实践,学生自己总结出了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开时磁性消失。
第一个活动结束,学生的兴致也随即下降了许多,为了再次击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异同的活动:把磁铁和电磁铁的性质进行比较。
当学生比较时,很快就提出电磁铁有没有两极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怀疑电磁铁有没有两极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这次我设计了一项挑战性活动,没有规定用什么方法,只要是能检验出电磁铁是否有两极即可。我提示学生:“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检验不明磁铁的两极吗?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检验一下你的电磁铁有两极吗?如果有,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此时学生再次兴奋起来,边回想边动手检验电磁铁。学生自然也就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学生准备了磁针、磁铁和指南针,但在我的巡视中发现大多数组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指南针。于是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很快学生就采用了更多的方法,有的学生用两个电磁铁,一个已知两极,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也检验出电磁铁的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实验成功后,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出自豪的笑容。在小组汇报时却产生了争议——用同样的制作方法制成的电磁铁磁极却不同,有的说铁钉有帽的一端是南极,有的说铁钉有尖儿的一端是南极。由此争议引出了第三个活动,我抓住时机问:“你觉得电磁铁的两极不同会与什么有关呢?边讨论边试一试吧!”以此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又一次投入到有趣的下一项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预先设计每组两套实验材料目的其一就是在第二个活动中很有可能产生此矛盾,从而引出新问题进行第三个活动)。学生为了研究影响两极不同的因素,开始了猜测和验证活动。如:是不是电源的正负极影响的?是不是线圈缠绕的方向又影响呢?……
在这节课中,学生从始至终都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中,这正是兴趣在不断的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活动、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三、放手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许多的学生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在私下和同学商量结果。采用探究学习进行学习后,在私下和同学交流问题的男女比例更高了,分别达到了46.2%和61.5%,而女生比男生更热衷于在底下商量问题。不愿回答问题的男生从19.1%,下降到了7.7%。从中看来,让学生自己选择同伴,开展学习活动,对学生间的多边交流有一定的作用。
学习蜗牛一课,一上课我便发现学生的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再看各组早把一只只小蜗牛摆好了。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对蜗牛已有了一定的熟悉,于是这节课我便大胆的放手,我把一些我能想到的器具摆在材料台上,对学生们说:“大家都非常喜爱小蜗牛,那么你对它又有多少了解呢?你想了解它的什么?请各小组来讨论一下!”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讨论中。经过讨论,学生们要研究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请各组来对你的小蜗牛进行研究,若需材料可到前边来找,没有的老师再给大家想办法,好不好?”话音一落,学生迫不及待的派出组员来寻找所需的器具,我在材料桌上准备了菜叶、萝卜、水果、粉笔、放大镜、玻璃板、木板、线等。只见各组有的研究蜗牛怎样吃,吃什么?;有的把蜗牛放到玻璃板上从背面观察研究蜗牛是怎样爬的;有的拿放大镜研究蜗牛身上的花纹;有的在试着让蜗牛走“钢丝”;有的在进行爬行比赛……有一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所需的材料,一问才知他们需要水槽,我很奇怪的问:“你们用水槽想研究什么?”“我们想研究蜗牛会不会游泳,它能在水底走吗?”学生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多好的想法,我怎么没想到,我赶紧找来水槽,这时另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问:“老师能给我点油吗?”“油?”这更让我意外了。“你们组要油做什么?”“我们透过玻璃板看见蜗牛是怎样爬的了,我们想人踩在油上很滑不好走,蜗牛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课堂上热闹非凡。在汇报时关于蜗牛研究的结果也是方方面、五花八门。这节课对我触动很大,平时我低估了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路、想法,而且他们自己对所定研究内容急为感兴趣,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都很投入,不像以往,我给他们定题,有的学生只做旁观者,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活。没想到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学习,会得出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我在教学当中感受最深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教学,我发现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探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来发现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给学生一个机会自己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自己又能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和收集事实。我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虽然在我的教学体会这一点还很不成熟,但我却屡屡感受到这样做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部潜力。 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出规律,这样课本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自由寻找合作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以前分组我总是给学生定组分配人员,本想这样既能保证课堂纪律,又能强弱相互帮助,但我发现在一些组内就出现了“不愿和组员讨论”的现象,而且那些“闹将”虽纪律好了,但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了,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分工合作的一些实验室表现出很消极。我找了几个“闹将”谈心,了解到他们的逆反心理很强,有的说:组中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有的说不爱和某人合作……我问他们:“若你们自己分组找合适的组员,你们能保证纪律吗?”“能!”声音非常斩钉截铁。于是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们自己结合成组,要求:1:按人数规定,2:自选组长,3:互相管理,4:如在一节课当中本组组员有三次违纪老师有权将组员重新分配。这几条学生们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学生在课下分好组,一上课我愣住了、迟疑了,有些组五人中有三人都是“闹将”,这能行吗?我暗暗的问自己。带着疑团我开始讲课,结果表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他们不但管好了自己,互相管理都有了很大进步,更让人庆幸的是在学习中、活动中他们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动,而且这样分组平时较沉闷的学生也不再沉默,主动我自己选的组员讨论。由于他们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更加活跃,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肯定人成功的需要,教育学中也提出学生表现自我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许多时候这些需要反而成为教师完成教学轨道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把学生的需要和希望变成现实。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使用,打破定组定位的空间限制,将固定的空间变为自主需要、弹性较大自由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事实证明,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则有助于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教师一同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成了他们积极的内心需要,教师设计各种活动,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促进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靳玉乐  &nb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1] [2] 下一页


sp;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8月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高文、程可拉、徐斌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页  [1] [2]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相关文章: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08-09

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07-26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08-08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08-17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08-16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探索08-08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08-17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08-18

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