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以“疑”贯穿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课前质疑,促进理解
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预习课文,是学生了解课文的开端,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如教学《蜜蜂引路》前,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1)“引路”、“果然”、“惊讶”、“向导”什么意思?(2)蜜蜂为什么能引路?(3)蜜蜂怎样引路?(4)列宁看见蜜蜂是怎样想的?(5)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6)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为什么很惊讶?……当然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提问题的水平也不同。学生边提问教师边指导,结合教学需要筛选优质问题,让学生回答或争论,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促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陡然高涨,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更加主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课中质疑 加强感悟
课文是学生习得知识、积累语言、形成技能、获得方法的重要凭借,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原则。由于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得的信息、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所以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朗读实践后,谈谈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
1、针对课题质疑。“题好一半文”说的是写文章时命题立意的重要。“以题统文”说的是读文如能以题意提挈则事半功倍。两者说明了题目对文章的举足轻重。可见,教师应当以审题为契机,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称象》时,让学生读课题并想想,你觉得课文会告诉我们哪些问题,让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归纳为:⑴谁称象?⑵什么时候称象?⑶为什么称象?⑷怎样称象?⑸称象的结果怎样?又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⑴小蝌蚪的妈妈是谁?⑵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⑶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⑷小蝌蚪找妈妈时碰到了谁?⑸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这样让学生质疑,可充分剖析课题与课文的画龙点睛之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读句子质疑。理解句子是读懂段篇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生动地读句子,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中心角度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让学生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然后便问:“读了这三句话,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便会从读的体会中出发,从学生的主体出发提问题:(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事?(2)“他们”指的是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又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中,让学生读中彩后父亲的表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读了父亲的表现后你有什么疑问。他们提出:⑴中彩后,父亲应该是很高兴的,可他为什么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给他带来的喜悦?⑵为什么他咆哮着要我滚开?由此我们领悟到: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质疑的质量,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条理性和创造性。
3、扣词语质疑。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如教学《一定要争气》一课时,引导学生扣住“争气”这一重点词语质疑:⑴“争气”是什么意思?⑵童弟周是在什么情况下“争气”?⑶童弟周为什么要“争气”?(4)他是怎样“争气”的?通过质疑,让学生产生了解疑的冲动,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进而读懂这篇课文。
4、看标点质疑。小学生对周围事物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疑而发问,说明学生在动脑筋,能积极进行思维。例如教《鸟的天堂》最后一段。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出: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加引号?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认真看看前后句子,注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就能知道为什么前一个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的道理。致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文后质疑。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置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疑问。如教学《清澈的湖水》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小洁大步跨上岸,四处张望,她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她又是怎样做的?通过议论,使学生明白,小洁是为了找到那个扔香蕉皮的小男孩,想对他说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而突破这一课的难点,达到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三、课外质疑 综合运用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这样学生求知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例如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当学完课文中天然指南针后,一个学生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指南针呢?我就引导学生课后自已去查阅有关资料。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