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枝”和“万枝”
“一枝”和“万枝” 课堂上,学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我让同学们再读,自己揣摩体会诗意、诗境。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问:“万枝红杏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么?” 她的问题引起同学的一片议论声。我也一惊,随后立刻为她叫好,多好的问题,多勇敢,多有见地的孩子啊。 我把问题转给同学,让大家讨论,很快同学分成两方。我有意把认为“万枝”好的规定为正方,同意“一枝”的规定为反方。于是,一场辩论在课堂上激烈的展开了。 “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有那么多枝的红杏伸出来。”反方一位同学从实际出发先下手。 “万枝可以是虚指,可以是夸张,不一定非得有一万枝。但是万枝红杏更能展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色,更容易让作者从失望的情绪的中转移出来。”正方的一位同学针锋相对。 …… “一枝更能表现出作者达观的心态。”正方一位同学说道。 “哦?为什么?”我紧追一句。 “恩……因为作者本来是想去朋友家赏花的,主人没有开门,他很失望,但是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就让他感到了春天的气息,这说明他是一个能把闪光点放大的人,是一个豁达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一枝红杏想象到春天万花盛开的。如果是万枝,那……那就没意思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万枝红杏想象到春天到了。” 他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有了结论,但是结论已经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我看出那位最初提出问题的同学似乎有点失落,我满怀激情地说道:“一枝红杏表春色,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我也看出了我们祖国的春天充满了希望,因为你们就是春天的花朵。”我的话也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但是我知道,这掌声是给那位同学的。因为那位同学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