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

时间:2022-08-17 16:25:0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 ———教学案例及反思 作者:曲曲    阿远 怎样让语文课堂教学绽放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相信很多老师都在研究。我们把这些案例和反思写出来,也许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为孩子们叫好 听了二年级一节识字课,忍不住为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叫好,学生主动、大胆,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开课,老师问:你们喜欢动物吗?能不能用动作或声音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非常大方地说着,表演着,汪汪叫的小狗,喵喵叫的小猫,开屏的孔雀……很快孩子们进入了本课的学习情境。 老师把读词语的环节巧妙地设计成过彩虹桥的活动,读好这些词语就能走过彩虹桥到达动物乐园。老师问:“谁愿意做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过彩虹桥?”孩子们很踊跃,一个个上来,像模像样的,一招一式,真像一个个小老师:“蜻蜓这两字都是后鼻音,要注意,请跟我读。”“U碰到Y要去掉2点,跟我拼……”孩子表现欲得到了极大满足,自信心备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学的孩子也兴趣十足。 学习三个句子时,自由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在评比,比赛中孩子们表现出的独立的、有主见有个性,令人赞叹。 先是两个小组上来表演读,第一小组读得很好,演的同学配合得也好,赢得一片掌声,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第二小组大概是事先没有商量好,互相推脱耽搁了一会儿,在老师的启发下表演完了。老师问其中一个男生:你怎么没有任务啊?那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摸着头,旁边一个女孩接过话来说:我们本来安排好了,他是读的,我们三个表演。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孩。老师让他们回位了,小女孩的嘴噘得高高的,坐下来后埋怨了那个小男孩好半天。如果那时老师顺势说:哦,其实你们也商量好了,刚才只是有点紧张,那再来一次吧。不仅给了这些孩子改正、提高的机会,而且后半节课他们就不会在遗憾、惋惜、相互埋怨中继续学习。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积极、愉快的学习心态。 还有一次是三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读得好的组在黑板上画一面红旗。学生读完后,老师给一、三组各画了一面红旗,这时,三个组的红旗数恰好相同。老师的用意很明显,想让每个组的孩子都感觉到成功,皆大欢喜。没想到,二组的孩子们不乐意了,他们大胆地站起来发出质询:“老师,不公平,第三组读小猫睡大觉时声音好恐怖”说完还学着那个样子读了一遍,引来一片笑声。另一个孩子说:“第一组有一个同学把‘歌唱’读成了‘唱歌’。”这时,老师脸红了,只好说:“那让他们再来一次。”这样的处理还算是比较机智的。 第三次是最后做思维大挑战的游戏,把今天学的词语按鸟、兽、虫三类在黑板上摆出来,结果出来后,一、二组胜,第三组有人叫起来:“不公平,我们组的词摆得太高了,够不着。”事实确实如此,看到这些孩子这样大胆的,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我感到欣喜。以前我们的课堂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声音,老师的话就是圣旨,错了也是对,也得服从,哪敢有不同的看法。 后来跟这个老师评课时,没想到她这样说:“我说他们了,平时挺好,今天却专门跟我抬杠。”我说:“你不能说他们,这种精神很可贵,值得鼓励,我最欣赏的就是你们学生的这一点。我们教师在组织比赛时,往往出于好心,不管事实如何,最后总是几个组一样的成绩,表面上皆大欢喜,实际上孩子们在老师这样的评价中看到的是老师的不公正,不尊重事实,“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长此以往,老师这样的行为对孩子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有些孩子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唯命是听,有些孩子会对这些竞赛形式失去兴趣,因为他知道那是假的,进而对学习本身也产生怀疑态度。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在以后的处事中孩子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评判事物。看来很小的事,对孩子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教育无小事,其实在这样的小组比赛中,教师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树立公正的榜样,而且也真正实现了这些比赛的意义。胜利者欢欣鼓舞,尝到胜利的喜悦,也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失败者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下次铆足劲迎头赶上。如果你好,我好,大家好,竞争的意义丧失殆尽,本来的胜利者会觉得受到愚弄,本来的失败者没有从中获取反思的力量。 什么更有意义 今天和一个老师交流《七色花》一课,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当时她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说了很多种,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没有这一片,她根本回不来,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这片花瓣让所有的玩具飞回原处,解决了难题……老师逐个引导分析,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 我说,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但是在内心,他们不一定接受。这位老师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方面,不等于不引导,他随便瞎说也不管。我说,是的,尊重是一方面,价值引导又是一方面,不能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们应有的价值引导。但是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就说到北极去吧,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把我们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这位老师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说,昨天给学生发了一个通知:“告家长书  家长同志:您好!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教育局党委定于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组织全系统听党课,我校为大会主会场。因此,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周四中午12:10分放学,下午不上学,在家里完成作业,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小学 * 月*日”让学生找认为最重要的话,学生找了好多条,诸如十六大胜利召开;组织听党课;家长监督完成作业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信息——下午不上课。为什么会这样?对孩子来说,下午不上课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值得为这个消息振臂高呼。想想我们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种感觉吧。为什么孩子们都找不到这一句,老师觉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太差了。我说,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找,他们是在揣摩老师希望他们找什么。老师希望我们找的肯定是最有意义的,至于我自己最喜欢的怎么能找出来,那不是意味着我不爱上学吗?那位老师频频点头。 长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说假话、空话的习惯,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平时我们很难听到孩子们真实的声音。“你们要听什么,爱听什么,我就说什么。”这就是他们的想法。这是多么悲哀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发挥它的情感作用,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让语文课堂呈现她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让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让情境与心灵对话 今天,听了《四季》第二课时,感觉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这节课老师始终注意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开课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情境:这节课我们要到秋伯伯和冬爷爷家去做客,想去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在接下来的过生字关时,也是那么主动积极。 学习秋天和冬天的儿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就知道秋天来了,冬天来了,然后放剪辑的典型的秋天、冬天特点的录象。孩子们完全进入了情境,跟着录象一会儿赞叹,好美啊,一会儿自发读儿歌:红叶舞,黄叶飘……师生边看录象,边自然地抒发感受,其乐融融。学生对秋天、冬天有了更多的认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在回顾生活经验中,在看录象中,在描述画面中也得到了发展。 读书指导很巧妙,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指名读“谷穗弯弯”这一部分时,老师很自然地问:小谷穗在哪儿呀?我们班有没有小谷穗?能不能边做动作边读。学生读后,老师评价;小稻子成熟了,多自豪啊,谁还是?既是表扬又暗含朗读指导。读“小雪人把肚子一挺”那一部分时,老师说:“那小雪人在哪儿呢?我们下位找找小伙伴,把雪人的样子读出来吧。”学生投入地读着,仿佛自己就是那弯弯的谷穗,就是那顽皮的小雪人,在读中,在表演中,还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弯弯、挺、鞠躬”等词语的意思。 在合作中进行互动。这节课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合作的形式很多,如:四人小组商量怎么识字,同位合作表演读,下位找小伙伴读,分组比赛读等等。合作没有流于形式,合作中形成了真正的互动,比如: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在后来的反馈中看出来效果很好。学生用了熟字加偏旁,编儿歌,比较等方法识字。“你怎么知道冬天来了?”学生的回答一个一个都很精彩:“看到窗户上结了冰”;“小兔子找食物找不到了”;“河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越结越厚,钓鱼的时候就要凿一个洞”。……思维的相互启迪,这才是真正的互动。 也有几点想法,阅读课文是一个整体,不能把两课时决然断开,这节课虽然学的是秋冬两季,但是和前面两段的界限太分明,缺少整体的感觉。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性,如“秋伯伯、冬爷爷送什么礼物呢?”跟课文内容不是很协调,如果改成他们派谁来跟我们对话之类,更贴近课文内容。 关于四季,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引导学生回忆和多媒体录象都是不错的。但是课前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收集空间,收集有关的图片、儿歌,亲自去感受秋天,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展示会更积极,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我们的课堂会更开放,更有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