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体验”来刻画数学活动的过程性目标,这个过程性目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经历某个过程,获得某种体验,在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两个具体目标的阐述中也多次提到了“体验”,由此可见,“体验”在学生的探索与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体验”是指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建立的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认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 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 案例1: 在教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并找出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秒针的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并尝试着用数数或拍手的方法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然后让学生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1)数出一位同学1分钟跳绳的次数; (2)数出一分钟自己脉搏的次数; (3)闭上眼睛体验1分钟; (4)随“眼保健操”的音乐,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就是1秒; (5)估测写10个“钟”字所花的时间;在教室内走1圈所花的时间。 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估测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2: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统计”课:上课伊始,老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课外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同学们热情很高,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踢球,有的说喜欢跑步,……接着老师问大家:能否想出一个办法知道我们班同学的体育爱好?有的同学说让所有的同学挨个说一说,有的说让同学们举手数一数……老师说这些方法都行,但哪种最好呢?接着就让大家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展示,最佳方法是:把体育运动归类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个一个上去打钩,如:喜欢跳绳的在跳绳类下打钩,喜欢跑步类的在跑步类下打钩……接着组织学生数一数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些数据。接下来让学生讨论用什么形式更直观地表达这些数据。老师出示一张画有跳绳类、踢球类、跑步类……的图,让学生把手中的小卡片摆在图上你喜欢的运动项目类下。 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选取一种方法,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会知道数据的统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个经历本身就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反思: 以上两个案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会数学,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对此,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要想牢固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必须让他们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特征,以获得数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因其思维特点的限制,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它们是: 一、 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索、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 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二、 创设操作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 习中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精神追求。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剪一剪、数一数、拼一拼……掌握思维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活动,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这样的操作活动情境下,学生兴趣盎然,能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