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语文观,优化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必须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崔峦同志指出: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的开拓性,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我们要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针对学生所具有的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结合教材本身丰富的情感和快乐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入情入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满足。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创设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伴着哀乐,进行沉痛而又缓慢的叙述,把学生带入了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采用形象吸引法,设置悬念法,提出假设法,编排课本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主导作用。 崔峦同志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而面向所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教学中我坚持做到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如教学《苦柚》一文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学中,我请学生思考:伯父和小姑娘共谈了几次话?都说了些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就衣基础差的同学来回答。然后,指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纯洁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启发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的。”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思维越来越清晰,理解得越来越透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发展,做到了因材施教,因材施“问”。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个性发展的教育。如果教师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一言堂教育,则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质疑问难似乎只是个摆设,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效用。实践表明: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看,质疑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的一统天下,改变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朝着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精神的方向发展。质疑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正如亚里斯多德说的,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如教学《中国石》最后一段时,我设计如下问题: 这一段中,你认为不明白的地方,记上标记,准备发问;在别人提问时,你思考一下,你能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吗,试试看。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思疑、质疑、解疑”的氛围当中,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对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如最后一句: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通过质疑学生提出两个“祖国”有什么不同?分别指什么?第一个为什么加引号?通过讨论,学生一一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教给学生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讲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书。”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过程,如果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以及将来走向社会,他们也将受益无穷。 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很多,但如果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因为没有没有学习内容作凭借,不能引起学生对学法产生兴趣,更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有意义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段意连接法,然后又启发学生回答,归纳出是怎样一步一步抓住课文内容的,学生明确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步骤,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会加以运用,以至熟练掌握,形成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