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 “问”——浅谈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 “问” ——浅谈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 阿怪 有这样一件事: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接待人员安排他们在一所很有名望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目的明确,教法灵活多样,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双边活动相当活跃,配合很默契。第二天,接待者请来访团人员谈谈观感时,回答令他们始料未及:“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是学生又没有问题提出,这堂课上它干什么呢?” 在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提问花样百出,什么“复习问”、“新授问”、“巩固问”、“齐问”、“抽问”,一环套一环,一问追一问,老师总是装着一脑袋问题走进课堂,由主导的“灌输”变异成了主导的“追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变成了主体的“回答”…… 著名的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像个句号。”联系上面的现象,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不养成学生提问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反而只是按照老师讲的,书上说的,本子上记的去死记硬背呢?这种只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的现象,在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学生不善提问,不敢提问,不敢勇敢地挑战权威的老师,权威的课本,从而失去了大部分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创新能力”是当今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创新能力”来自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应从课堂教学开始,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呢?我觉得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开始。 一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实践证明那些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多疑”、“善问”、“勤思”的思维品质。同时,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孩童的创造性思维远比成年人要强得多。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1、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勤思。 勤思是提问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应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并通过适当的,巧妙的点拨,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他们在创造性的思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 、要唤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多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日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课堂上总爱提问的学生,老师应时刻把褒扬的话语挂在嘴边:“你问得真好!”;“你的问题真有意思!”;“你真爱动脑筋!”,这些温暖的话语送给学生定会使他们心花怒放,无令而往。对于有惰性或生性胆小羞怯的孩子更应及时地多加鼓励:“勇敢些,老师相信你能行!”;“啊,你真了不起!”,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或者一个翘起的大拇指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问”趣盎然的。 二、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 在学生大胆设问质疑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学生的问题多了,然而提出的问题漫天飞,不着边际,毫无价值。 那又如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问题价值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授之以渔,使学生质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想让学生学会质疑,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老师每次是怎样设疑的。如让学生明白学课文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品析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这样的步骤是老师提问的根本,让学生反复体会老师是怎么设问的,为今后的自主提问提供了基础。 2 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设疑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必须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如在教学浅显易懂的课文时,可让学生做小老师,模仿老师的样子备课、上课,使他们的问题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我们会发现,起初不尽如意的问题设计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3 引导学生对结果质疑 当我们把“结果”看得高于一切的时候,便忽视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包括在过程中所能掌握的各种技能、学到的广泛知识、训练的思维能力以及一些难以预料的新发现。而当我们把目光重新放回“过程”上时,我们的孩子将会拥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全面的能力,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创造性。 学生喜欢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书上写的,老师说的“结果”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篇课文学完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对所学的“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应鼓励学生勇敢地挑战老师,挑战书本,把自己的不同见解或疑问说出来,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或查阅有关资料去寻求答案。在教学《雪儿》(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7课)一文时,我发现第一自然段里的“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这句话是个病句。我便问:“同学们,你们看看书上的这句话有问题吗?”从学生的表情里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书上还有错的吗?”,“教科书是人编的,难免有出错的时候,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一下,到底错在哪里?”我引导说。下课后,结果没等我去问,几位同学便兴奋地捧着字典来了:“老师,我们知道了,这句话里的‘就’也就是‘仅仅,只’的意思,与‘只’重复了!”“真了不起!”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答案与做法。这一质疑解疑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教育者的观念要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内涵要变。作为“主导”,教师的任务不应是“提问题”的主导,而应设法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课堂,即,要让学生变成提问题的“主体”,而不是回答问题的 “主体”。要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充满个性化放射状的发展。而决不能把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死点。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得好:把学生教“懂”了是不正常的,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这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规律,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