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引趣 质疑 探究 感悟
引趣 质疑 探究 感悟 湖北省恩施市教研室 冉正方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靠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深入钻研,大胆改革,才能达此目的。近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索一条“轻负担、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的新路子,已初见成效。本文笔者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激发兴趣、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品味感悟等方面谈些拙见,以飨读者。 一、在导引中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我们老师培养。我们有很多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是很有经验的,譬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好吗?质料好吗?您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这位老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会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学生带着悬念进入学习情境,自然连贯,乐趣油然而生。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修改文章》一课时,他是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的:同学们,你们经常写文章,知道什么叫“文章”吗?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有青有赤又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梳妆对着镜子,用奥琪增白霜反复“揣摩”(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制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好文章,不在修改上下工夫行吗?就这样,把本来严肃的内容说得含蓄、幽默、妙趣横生。从上述两例中不难看出,教师的独具匠心,教师的幽默语言,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质疑中开发学生智力 有人说,质疑就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质疑也是打开学生创新“迷宫”的金钥匙。同时也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良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专家、书本挑战。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麻雀》一课做小结时说:“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说的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你这种敢于向老师挑战的精神实在可佳。”老师马上征求这位同学的意见:“你认为怎样说更好呢?”学生说:“应该概括为亲子或爱子之情。”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南辕北辙》一课时,有学生对课文中的“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的越多,他离楚国就越远。”提出质疑,说课文内容不科学,因为地球是圆的,只要车夫沿着一个方向一直跑,他就能绕地球一周,最终还是要跑回楚国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已经成了小学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内容,也从没有人对此质疑过。可是当今的小学生就是敢于向书本挑战。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一位学生忽然提出:“老师,我觉得作家魏巍重女轻男。”老师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文中所写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女性,怎么就不写一个男的作代表呢?”这显然是在向权威挑战,哪怕魏巍是位大作家,这些出生牛犊不怕虎呢!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只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时间、机会,他们就可以开启思维的闸门,点燃创新的火花。 三、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性阅读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自主探究阅读,更是学生阅读素养的反映。要使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更需要教师精辟,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引导、点拨、矫正、碰撞、激励、启迪,使其不断深化,不断拓展,不断提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题是“草船借箭”,而课文中没有一个地方写到是“借”箭,有的学生说,这分明是“骗”箭。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把它作为一个辩题,同意是“借”箭的同学作为正方,同意是“骗”箭的同学作为反方,借此机会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赛。 反方:我方认为是“骗”箭,而不是“借”箭,其理由是,既然是借箭,就应该征得别人的同意,借了别人的东西,还要还给别人。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诸葛亮既没有给曹操打招呼向他借箭之意,更没有还箭之图。这显然是“骗”箭。 正方:我方认为是“借”箭,而不是“骗”箭。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他知道曹操是个狡猾的人,给他明说 肯定不会借,只有暗借才会成功,再加上借了还要还给曹操的,所以是“借”箭不是“骗”箭。 反方:你们怎么知道要还给曹操呢? 正方:因为诸葛亮还将用曹操的箭攻打曹操,这不是还回去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一个极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理解课文契机,学生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闪烁,就会碰撞,就会升腾,并照亮了学生心灵的沉睡区。 四、在感悟中陶冶学生情操 课文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情感熏陶的样 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利用这一蓝本,范本和样本,让 学生感悟到课文中主题的鲜明,内容的丰富,语言的优美,构思的巧妙,表达的精彩,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净化,个性的张扬。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的“英勇跳崖”部分时,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描写五壮士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并仔细体会和揣摩。然后指五名学生到台前进行表演,看学生是否真正体会到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接着播放一段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情景。最后教师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语言说:同学们,你们看了五位同学的表演和这段电影,此情此景,难道不想对五壮士说点什么吗?同学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有的慢慢举起小手,泪流满面地说,我这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有的捏着小拳头,非常愤怒地说,日本鬼子太可恨啦!五壮士太伟大了啦!五壮士你们听着,我们长大了一定要为你们报仇!小学生的语言虽然童气十足,但他们的心灵是纯真的,虽然图像信息是生动的,但语言符号是抽象的,通过学生的“读、看、思、议”感悟到什么是恨什么是爱。这种“恨”与“爱”并不是教师教 出来的,而是学生真真切切感悟到的。只有感悟才能爱之切,恨之深;只有感悟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文未曾发表过希望能得到推荐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