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生爱读的语文
——谈人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大修订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的大修订工作,始于2001年1月,历经两年多才完成。修订期间,适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因此,教材的修订,既努力落实修订大纲精神,又处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修订后的教材,将是学生爱读的语文教科书。 一、选文“情”、“广”、“精”,让学生爱读 课文是否爱读,小学生自有他们自己的标准。读得懂,能满足情感的需要,能满足好奇心、求知欲的需要,三者缺一不可。少了一条,都会影响学生爱读的程度。因此,选文要注重“情”,字里行间充满情趣;选文题材要广,中外古今,天上地下,人间万象,科技发展都要包罗其中。除此之外,选文要精,有限的篇幅内要有更多的文化内蕴,要和生活息息相关,要文辞优美,堪称语言典范。因此,编者殚精竭虑,一是重新审视“九义”教材,包括教科书和《自读课本》,从中筛选要保留的课文。二是从报刊、文集中选取适合入选教材的文章。 义教教材中的课文,学生喜欢的大都保留了下来(当然,在教材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自读课本》中的文章,适宜入选教科书的也选了进来,如《小抄写员》、《小狮子爱尔莎》等。 从报刊、文集中选取的新课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至情美文,反映人间真情的美文,如爱国情、亲情、师生情、朋友情、邻里情,情感真挚动人,文兼质优;一类是科普文章,题材更加广泛,而且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此外,还有道德教育的选文、环保教育的选文,反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等。这些新入选的课文,都做到或以情感动人心,或以形象动人心,绝无枯燥的空洞无力的说教。此外,在上述类别题材中,增加了外国作品,使学生能更多地感知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和共同的价值观。 二、重新调整教材体系,让学生爱读 大修订教材体系的调整,反映以下三条规律: 1、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规律 小学生记忆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生认知又带有情绪化的色彩。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诵读熟记为主,以感悟熏陶为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丰富的表象。 2、母语的学习规律 汉语的特点在于它的意合性,理解它应用它,靠的是感悟。多读是感悟的基础,在多读中培养语感,是汉语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 3、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规律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各有其规律,阅读是吸收,吸收多少,靠感悟的多少;写作是表达,表达多少,看能把积累调动多少;口语交际虽然也是表达,却是在互动中表达,不允许有较长时间的思考过程。 基于上述规律,人教版教材体系作了重大调整。 1、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三线平行并进 在“九义”教材中,阅读和习作是在重点训练项目的框架下交叉安排的。口语交际(原为听话说话)则放在附属的位置。安排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曾被认为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读写训练项目交叉对应安排,表面上看是读写紧密结合,从实际效果看,相互制约的负面影响也不小。这次教材的修订,坚决摒弃了这种安排模式,而是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三线平行并进。重点训练项目,只保留阅读的项目,每册两个,从第五册起开始安排。习作训练不安排重点训练项目,但自成体系,每次习作练习根据年段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口语交际中年级每册8个,高年级每册6个,也自成体系。习作和口语交际都安排在积累·运用中。 读写两条线,并不意味着不再提倡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读写结合,应侧重远距离的结合,阅读中的感悟、熏陶、积累,在习作中自然会表现出来。近距离的结合,既读一组课文或一篇范文,写一篇作文,表面上看是学生写起来比较容易,从深层看,却是有碍学生自由表达,有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此外,不安排写作重点训练项目,并不意味着不能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恰恰相反,修订教材随课文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了不少这样的练习。如《鸟和天堂》要求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特点的,《凡卡》要求想一想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等。 口语交际一条线,则说明修订教材对它的重视程度。 三、导读、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作重大改进 1、导读 经过改写的导读部分,利用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对该组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某一方面点到为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课文的导读,一开始就说,“人间自有真情在,本组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个‘情’字,贯穿本组课文的始终,四篇课文就是四首美好情感的赞歌。”读了这段文字,还有哪个同学不想好好学习这组课文呢? 2、预习 精读课文的“预习”部分,或简介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如《十里长衔送总理》),或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如《狼牙山五壮士》)更多的是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的悬念,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3、思考·练习 (1)在内容分析上狠砍一刀 思考·练习,可以说是近乎脱胎换骨的改造。“九义”教材中的思考·练习,内容理解占了很大比重,大修订教材,单纯的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已大部分删除,改为诵读为主和对重点句段的感悟为主。繁琐的内容分析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一大原因。在内容分析上狠砍一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2)强调探究学习 强调探究学习,是这次大修订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修订工作中最难的新探索。这在思考·练习中有充分体现。 一是提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这在每篇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中都有体现。 二是不仅提示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而且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引导和指导。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体会这些句子含着的意思。 这道题中,提示了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什么是含义深刻的句子,用例句作了提示,同时怎样探究句子深刻含义,题目也作了指示,或者是联系上下文或者是联系时代背景。学生有了课后思考·练习这一拐棍,是不难在很大程度上读懂课文。独立探究又能学得懂,学生怎么会厌学呢? 三是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感受。 比如《夕阳》一文的讨论题:读了《海上日出》和《夕阳》,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体现了在比较阅读中产生阅读感受。 又如《桂林山水》思考练习题: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是激发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有这样的题目引导,学生又怎能不保持学习语文的兴头呢? (3)倡导综合性学习 修订教材中处处体现综合性学习的思想。除了每册两次语文综合实践,还随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如读古诗或写景的文章,要求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画一画;故事情节强的课文要求用心去体验人物的内心并分角色演一演,读游记要求写广告词;读说明文,要求搜集说明对象相关的资料等等,都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思想。 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把激发兴趣和提出阅读要求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和精读课文在编排上的区别。 4、用积累·运用取代基础训练 用积累·运用取代基础训练,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原教材基础训练中体现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拼音、字、词、句、修、逻、点,在修订教材积累·运用中连痕迹都不留,取而代之的是“读读背背”,在读读背背中,有中华五千年的名言警句、民谚俗语、对联古诗等,借此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取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修辞教学,是为了体现“多读书,少做题”的精神。学生课中或课后的繁琐机械的语基练习,也就没有了教材上的依据。 积累·运用中没有各种类型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并不意味着语文基础知识不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特点是小学阶段,一定要重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大修订教材随课文安排了有关语基的思考·练习题,丰富学生对语基的感性认识,如《夕阳》一课,“课文中把夕阳比作了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此题的作用是在引导学生感性认识比喻句)。像这样的题目不少。此外,每课都有诵读的要求,摘录词句的要求,也都是在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课能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功课,除了编者靠教材吸引学生外,还要靠老师用教法吸引学生。老师教法不当,学生刚接触到新教材的喜悦也将随之烟消云散,因此,新教材还要有新理念、新教法。 首先,老师要准确地认识到,大修订教材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淡化分析操作,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重复的练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新教材特点进行教学,要消除惯势思维的消极作用。多年来形成的以内容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在使用大修订教材的过程中仍然有可能顽强地表现出来。原教材篇数少,虽然用大部分时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问,学生仍有一定的时间读书。修订教材课文总数增加 ,如果仍沿用以内容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用来读书的时间将近乎零。学生连课文都读不熟,修订教材的优势又何从谈起? 其次,要着重研究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如语文学习中的探究,有哪些特征?有什么特殊性?老师要怎样引导?特别是,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探究的欲望?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又如,要怎样处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从中受益?这些问题,也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就在这里。 最后,还要变着法儿让学生多读书。按大修订教材特点教学,题是做得少了,但不能忘了“少做题”是为了腾出时间多读书。没有以“多读书”作保证,“少做题”的结果可能就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 大修订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用好大修订教材,就能比较顺利地过渡到使用课标教材。尽快适应大修订教材,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