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透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现象
剖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现象 江苏省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 吕伟忠 213233 早读课,每当我漫步在校园时,总听不到那朗朗的书声;走近教室,总能发现学生嬉戏玩耍的身影;跨入教室用眼光看着他们时,他们才漫不经心地拿出书本大声地读起来,有的几人共读一篇文章,有的读上几句后,便停了下来。望着他们那种神情我有种心痛的感觉,心中暗自发问:如今的学生怎么了?怎么连书也不肯读了?带着这种疑问,我又咨询了其他老师,其他老师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我又趁外出听课、学习时观察其他学校学生的早读,发现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现象。为了探求造成上述现象的成因,我深入到学生、教师与课堂中,加强了对上述现象的调查与研究。 “内容太单调了,我对这些内容没有兴趣。” 这是我在对学生“谈谈你对早读课的看法”时,大多数写到的一句话。每天早读都读这些内容,这些文章我从头至尾都读了几篇了,没有什么新意读出来,可老师总是让我们读这些,没有办法只能应付,这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的想法;早读课上,老师总是让我们自由读,我越读越没有兴趣,越读越不想读,这是中等成绩同学的想法;我有些句子和词语到现在都读不通,老师如果能指导我们把这些难读的地方多读几篇,让我们读通读顺了,我想我就有兴趣读了,这是一些后进生的想法。从学生对早读课的看法当中,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那么教师对学生早读又是怎样的看法呢? “ ‘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 是学生读书意识、读书态度越来越差形成的” 这是我在对教师“谈谈你对学生早读现象的看法”时大多数教师谈得最多的原因之一。从学生与教师对早读课的看法来分析,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相互沟通是形成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教师不了解学生对早读课的认识,他们不知道学生期盼的是什么?只是将责任归到学生身上,应该说是不理智的。诚然,早读课“有口无心”现象的产生有学生的原因,但在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既然老师们认为是学生意识与态度形成的,我不仅想追问老师们几个问题。 追问之一:老师您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了吗?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学生出现以上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阅读内容不感兴趣。正如学生所说的,老师由于迫于考试的压力,只允许学生读课本中的内容,然而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反复读了很多遍的课文,已经读得枯燥无味了,又如何能调动进一步读下去的兴趣呢。其次是一层不变的阅读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于是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一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追问之二:老师你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了吗? 以前,一大清早走进校园,一般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已成为校园的一道别致的风景或者说是标志,可惜,现在这种风景却很难欣赏到了。早读课由于学生要参加值日,每次值日都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再加上各科作业的收缴,又要很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的时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此外,课堂中,老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动权,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朗朗。特别是学习一篇比较长的课文,老师的肢解分析还嫌时间不够,何来时间给学生读书?因此,平时只能让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匆匆浏览一下子就进入了正题——主题思想、写作物色,根本就没有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怕读书,不想读书,读书时用口不用心哪是自然的。 追问之三:老师你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了吗? 在诸多的阅读方法中,也许老师知道“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读”等术语的要求,学生却不一定熟悉,许多学生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读书方式。他们大多在老师的支配下,叫朗读则朗读,叫默读则默读,那有学生自己喜爱不喜爱的。在老师长期的熏陶中,学生没有了老师的指挥已经不会读书了。所以在老师一贯的扶持下,老师突然放手让学生自主读,学生一时不知该怎么去读了。于是就出现了早读课上学生无事可做的现象。 追问之四:老师你课堂教学的方法单调吗? 过去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给学生听,或者就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个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虽然,现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更注重让学生直接去读文本,阅读中个性化的东西也呈多元化的倾向,但受课堂时空与应试理念的影响,只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精读,强调了学生的诵读,而忽略了朗读与默读习惯的培养。诵读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长时间的诵读同一内容,难免让“小和尚”们念歪了经。 不难看出追问的四个问题是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丧失,阅读习惯淡化,阅读意志削弱的主要成因,如何从我们自身上进行突破,来扭转学生“有口无心”式的阅读现象呢?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不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限制学生早读课只能读书本上的一些课文,可以放宽学生阅读的面。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阅读的材料,如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充满幻想的科普类读物,还有朗朗上口的优美诗篇等都可以作为早读的内容。只有从内容上加以充实,才能逐步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如配乐朗读、比赛朗读。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阅读进步。特别是对那些阅读有难度的学生,要帮助他们从一个字,一个词,到逐步读好长句,为他们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供服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他们都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 二、协调朗读与默读的训练: 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里,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10—15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老师既不要求做任何记录。其教学效果很好,成绩斐然。美国老师的做法应该值得我们借鉴。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默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有声阅读活动,它的训练教师易于调控,又易于增强课堂气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对朗读情有独钟。可是默读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品质,能促进学生的持久阅读,养成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所以对这两种阅读训练我们顾此失彼,应协同训练。 三、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要求学生规范与服从的传统教学观念,建立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 四、注重读与思的结合。 读有所思,读有所悟。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将所读书目及生活阅历联系起来加深认识。只有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学生做到“有口有心”。读书的效果才会越来越明显。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让我们成为学生阅读的一个促进者,从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口有心”的念经人开始,尝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作者简介 ] : 吕伟忠,男,1971年4月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龄13年,金坛市“课改积极分子”、“金坛市德育先进个人”曾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有多篇论文在《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现代化》、《新作文》等省级刊物上发表。现任教导处副主任,主管学校语文教学。 联系地址:江苏省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213233)电话:0519-2725545 E-mail:lwzza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