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一中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接受教育的中心环 节。因此,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学科德育理应成为广大教师共 同关注的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 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 作用。”(注:国家教委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本文拟从教学艺术论的角度,就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期掌握、运用语文 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开创语文学科德育新局面。
一、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已为人们所共识,那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不是一门艺术呢?给这一命题作出 令人信服的理论论证和现实说明是正确认识和深入探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一)从理论上讲, 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和教学观决定了语文学科德育应以人文渗透为主,决定了语文 教学德育渗透应该成为一门艺术。
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体现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教育界专家学者立足语文教学实 际,本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创新和发展,继承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它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 而且突出这个工 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这个性质观给语文教学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 的方向,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寓思 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或者说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 分割地完成的。这个“不可分割”的渗透过程,是科学,更是艺术。它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创 造性地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以此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 的多种美感直觉统一于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
每门学科都有体现自身个性的教学观。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德育方式必须以人文渗透为主, 而不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而按照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承认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德育渗 透是而且也应该是一门艺术。
(二)从实践上看,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体现,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已为 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所证实。
综观我国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 艺术,当代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和蔡澄清“点拨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我们不难发现 ,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 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从教学艺术范畴错位的角度看,这实质上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教学艺术观。(注 :参阅拙作《关于教学艺术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5期。)毫无疑问,它是 应该摈弃的。
同时,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 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牵涉到教师把握学生思想的 脉博,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同时掌握好分寸,取得实效。语文教学德育 渗透的关键在“渗”而“透”至学生心灵。其中“渗”着力点在哪里?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 透”的程度如何?效果怎样?……这些问题都在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中得到科学和艺术两方面的解决,并 继续成为这门综合性艺术生命永驻的课题。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既是理论的呼唤,又是实践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特点和实质
科学地认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离不开对其特点的总体把握和对其实质的深刻理解。
(一)感染熏陶、 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作为艺术的最大特点。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是按照语文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它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 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它最大的特点。以阅读教学为例,文艺性的作品,往往描绘 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解、渲染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 展现在他们眼前,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 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与思索,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即 所谓“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即使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性文章,在教学中也应因文释道,披文入理,也有语文 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德育实施特点。并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从宏观上讲,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导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观念。
第二,从中观上讲,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是利用无意识心理的暗示教学思想之体现,是语文学科德育实 施的基本原则。
第三,从微观上看,它是寓德于教的一种方法,既包括挖掘教学活动中德育因素的技术与技巧,如对教材 的处理、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对教学步骤和内容的设计、对师表形象的注意等方面德育因素的开发与利用等, 又包括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如讲解、谈话、提问等。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并以此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自然而 然地进行德育渗透。高明的教师正是深刻地认识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善于不露痕迹地、巧妙地把 德育融合于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之中,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很明显,孤立地分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特点,它比较偏重于非理性。但结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 的实质来考察,对教师而言,它并不是纯感性的冲动,而始终是理性的深刻直觉;对学生来说,这种理性的直 觉往往是肤浅的,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的形象讲解和理性评价、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性接受相结合, 就能有效地达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目标。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师生双边立体式的活动艺 术,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金”。形象感染性及其富含着的深刻理性的统一,是它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又一重要 原因。
三、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美学原则
任何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意蕴,都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探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必须从语文学科的 教学实际出发,着眼于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辩证法”,按照“美的规律”去构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体 系。
(一)和谐共振原则。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但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和谐共振”,这也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 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 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 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可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 共振,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 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 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 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具体地说,这种和谐共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注:参阅赵雅文:《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5期。)
第一,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其主要含义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 谐共振,教师的情感传达与学生的情感接受的和谐共振。
第二,教师和教材的和谐共振。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和教材相互依存。一方面,教材是教师借以 形成德育渗透艺术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依据;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又是通过教师渗透给 学生的,教师是沟通学生情感和教材内蕴的桥梁,二者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必须通过教材内容的处理 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教师和教材和谐共振,这是创造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最为紧要 的是教师的情感和教材中所表现的情感要统一,都是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第三,学生与教材的和谐共振。这种和谐共振是随着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在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步提 高、情绪不断高涨中完成的。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实践表明,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所构成的矛盾相互协调,三者和谐共振,才能取 得语文教学德育实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合时适度原则。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内容,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 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必须遵循合时适度原则。
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在德育渗透上语文教师就必须独具慧眼, 在分析作者怎样谋篇布局的同时,适时自然地把德育融合其中,抓住结尾一句“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删去行 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引导、阅读和讨论,理出头绪,悟出原因的过程,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潜 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
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 ”,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 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 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 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三)移情感悟原则。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应 该成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体验原则,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将不成之为艺术,语文学科德育 亦将苍白无力!
在
[1] [2] 下一页
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 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 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 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 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四)求新激活原则。艺术是以新颖、形象、生动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 是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成就、新信息,尤其要反映 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激活”,一是指教风活泼,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深刻,可接受性 强;二是指教法灵活,能根据学生的心态,选择最佳切入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生情感,使之迅速产 生移情体验,感悟为人处世之道;三是指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 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 接受。
有必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新”不是赶时髦,搭花架子;“活”也不是表面的活跃热闹 。这些理解都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容易导致教学上的无序状态,导致德育上的高耗低效。“新”与“活”应 该表现为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能充分体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 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 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之花常开常新!
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构思与传达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渗透艺术都不是灵机一动、临场发挥的产物。一个完整的德育渗透艺术的创造过程 一般要经过构思与传达两个阶段。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构思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教师对德育 渗透的设计与准备;而德育渗透艺术的传达则是教师借助自身的人格力量和一定的物质媒介(语言、表情、动 作等)把德育渗透构思的成果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是德育渗透的构思活动与 传达活动相统一的复杂活动,涉及面极广,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从微观的角度谈谈这个活动过程的几种常见 方法。
(一)挖掘渗透法。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入境、生情、悟 道,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就可以深入剖析课 文的情节,揣摩人物的细节,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认识贾雨村的性格,紧紧抓住细节中几段要言破的 “警语”:“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宫符不成?”“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使学生认识旧社会官官相卫、徇情枉法的丑恶行为。
(二)启发渗透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背道德评价标准、不正当的道德行为。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构 思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逆向因素,需要从与之对立的矛盾冲突中,以启发的方式 反求之,促使其往符合肯定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方面转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明辨是非,确定情感倾向,提高辨别 善恶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头脑,在风云变幻之际坚定立场。如《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 对比鲜明。仲永五年即可“指物作者立就”,到二十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所闻”,最后“泯然众人”,这 说明天赋并不是成才的唯一条件,玩物可以丧志,贪财毁灭人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反向启发 :怎样才能使仲永发挥先天的良好禀赋呢?学生在这种德育渗透中可以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强化渗透法。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中从发扬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入手,按照既定的德育 目标,多侧面,多功能地加以强化、渗透给学生的方法。在这方面,《出师表》就是很好的教材,诸葛亮恳切 要求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再三强调:“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并且提醒皇上“ 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即可在德育渗透 艺术中传达出来。
(四)联想渗透法。联想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由疑而释,由塞到通的纽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艺术构思离不开联想。教学沈括的《活板》,可以联想到我国的“四大发明”,说明我国文明早已走到世界文 明的前列,只是近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才显得落后。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 以充满自信地、昂首阔步地跻身世界民族之林,无需自轻自惭。在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由此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渲染渗透法。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 ,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的方法,即为渲染渗透法。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教师要 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注:转引自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 版社1995年版,第10页。)她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就调动情感教学手段进行启发渲染,她的 话字字句句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山谷回 响、大海呼唤的境界。课堂上一片啜泣之声,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总理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价格,进一步受 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 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 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 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上一页 [1] [2]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相关文章: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8-17
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8-18
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实践08-1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08-18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08-0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07-31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策略08-03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8-07
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