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创新需要“呵护”
创新需要“呵护”文/刘亚军
没有挚爱,就缺少呵护;
? 没有呵护,就没有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笔者创新教育实践感悟
创新意识在呵护中萌发
创新意识的萌发常常是在无意之中,这是一种潜在的意识,有时是出于本能需求,有时是突发意念。当这种创新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时,是十分脆弱的。这突然迸发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许会像瓦特观察蒸汽鼓起壶盖而突发奇想一样,在若干年后发明出蒸汽机,也许片刻后便会烟消云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促使“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引导者。比如:给学生一句赞赏的评价,一缕肯定的目光,一个欣赏的表情或动作;也极有可能无意中使这宝贵的创新意识在朦胧中夭折。或许是因为一句严厉的斥责,或许是因为一个鄙视的眼神,或许是因为一个否定的手势。因此,在细小的教学环节中,在频繁的课堂交流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注意到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1.与学生交流,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要从关爱学生出发,不能有半点伤害;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抓住每一个思维的碰撞,让萌芽的创新意识勃发。
2.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眼神,都应当充满热情的鼓励,而不能有半点的冷漠。让你的眼神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之火,激起学生潜意识中的创新思维。
3.在学生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做出表率,而不能随意为之。用你的热情温暖学生的心田,用你的幽默和智慧呵护稚嫩的创新之苗。
总之,在细小的教学环节中,在频繁的师生交流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努力做到使自己的言谈举止有利于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
创新能力在呵护中形成
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呵护,需要正确引导,尤其需要鼓励,这就像植物成长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一样。
我接触过这样一位学生:她的思维太拘谨了,唯唯喏喏。如果说“一加二等于三”,那么她不敢说“二加一等于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她有个很严厉的妈妈,她只要做错题,便挨打。她每天都生活在压抑中,学习没有主动性,思考问题没有独立性,处处表现出依赖性。
了解了这种情况,我知道她最缺少的是什么,也便清楚了自己该怎么做。她写错了字,我让她自己去查字典,选择正确的义项,自己改正,并及时鼓励。渐渐地,她在我面前少了几分胆怯,多了几分自信。
一天,我故意说错了一个词语的解释,她马上给我纠正,并拿来字典查找证据。我随即表扬了她,她非常高兴。第二天,我又故意读错了一个句子,她马上给我指出。这时我问她:“你是否发现自己有一些变化?”她沉吟了片刻,回答说:“我胆子变大了,敢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了。”我又问:“你能想想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她回答说:“我知道自己是对的,给您提出错处,又能得到您的表扬。”渐渐地,她敢于给老师指错,大胆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大胆地否定别人认为是对的东西,自己有了独立的见解,开始大胆地联想,大胆地尝试创新,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在这一变化中,我并没做什么,只是小心地呵护、鼓励,避免伤害。
由此我联想到,过于严厉的家长,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可是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是在扼杀天才,是在泯灭个性,是在摧毁特长,是在毁灭创新。
当然,不否认他们的一切都从“爱”出发,然而过分地“爱”的结果,会导致悲剧的产生。“溺爱”是杀子,“严爱”也是害子啊。
来自家长的教训,给教师一个启迪:好的愿望如没有好的方法和途径,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只记得“严是爱”,见到学生有了缺点毛病便“恨铁不成钢”,口出“蔑”言,大加责备,而没有想到学生心灵受到的伤害,最终结果常常是恶性循环,促使对立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形成,老师怨声载道,学生苦不堪言,难免形成厌学之风,还谈何创新?
由此看来,教育首先要呵护,育人首先要育心。浇灌心灵之花既不可旱,也不可涝。只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心去体贴、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才有希望形成创新能力,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小心地呵护着、期待着吧!也许,天才就在你的身边;也许,奇迹就在你的眼前;也许,这平凡的群体正孕育着伟大。教师是神圣的,师爱是伟大的。善待每一个学生,无论他给你的印象是好还是坏。把爱平等地洒向每一个人,平凡的你也同时成了伟大。
让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爆发,让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让我们的爱,呵护着创新,创造着未来。那样,作为21世纪的教师才算是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