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时间:2022-08-17 16:39:5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龙城中学 李伟良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理念。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扩大了语文的外延,丰富了语文的含义,反映了生活与语文的本质联系。由应试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生活能力, 进而发展智力,培养和丰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成为“生活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转变观念,倡导开放式教学、学习方式。

  我认为这是能否做好课改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及教材编排体系,都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本身已不是不可改变的“金科玉律”,而只能将它看作是为教师的教学构建的一个可以充分发挥的平台,教师可以也应当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删减或充实,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延伸;同时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这有助于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和弹性的语文课程体系,自然它也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视设计问题,设置情境,注意调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引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学会分工、学会合作,能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节自我、更新发展,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贴近社会生活,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素质。

  1、利用自然、人文、历史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句话朴素的道出世间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的哲理。日出日落、风霜雨雪、名山大川、草长莺飞等形成了无比奇妙的自然奇景,人类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创造了诸如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体育、书刊、影视、网络、园林、建筑等无数神妙无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结合课文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身边做起,注意搜集资料、练习观察、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下山青水秀的柳州城展现出悠久历史;龙潭鱼跃、鹅山飞瀑、罗池映月的美丽传说让他们着迷;都乐岩、龙潭风光让他们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柳候祠、东门城楼、白莲洞让他们领略着历史文化的神韵。由此引申出的程阳桥、钟鼓楼、打油茶、三月三、踩堂舞使他们尝试着去了解向来不注意的文化生活,试着感悟。在接触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了许多疑惑,这就驱使他们去询问长辈,去了解和认识。这些都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自然、人文、历史知识的积累。当他们试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能力就得到不断的提高。

  2、利用家庭、社会、校园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氛围 、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等。现在的家庭中小孩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各种因素影响往往容易产生自私、任性、傲慢、偏激、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引导,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家庭学生的摇篮,家庭教育主要是亲情教育,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就应在“爱”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在赏析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时,我就充分利用他们这一方面的家庭资源,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而他们是否尝试过关心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这方面学生有着说不完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关心家人固然很重要,同时关注社会也很重要。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缺乏起码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那么就很难培养正确地是非观、荣辱观,自然就难以培养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的现代意识。因而,我时常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就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演讲、编课本剧、各类竞赛都是大家畅谈感受,分享快乐的好时候。多方面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必然可以丰富他们生活阅历,开拓视野,思想逐步成熟。多观察,多听取,多思考,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在学着语文、用着语文。听的时候,自然能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说的时候,肯定能说清自己的观点,写的作文也就不会空洞无物了。

  (三)营造教学情境,教学设计联系生活。

  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学目标的需要出发,根据内容营造出师生情感、愿望、求知、探索精神的统一、融洽的情绪氛围。有人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原则,有意识的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教学氛围,重视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有效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主动的参与、探索。因而课堂上学生常会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问题:例如在讨论《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文章时,就有同学用俗语“三岁看老”来分析文中小孩未来可能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在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也有同学分析男同学的行为中那些具有男子汉特征,那些行为则不是男子汉应做的。课堂气氛活跃,人人真像发表意见。又如结合课文《幼时记趣》请同学到台前给大家讲自己童年故事的时候。一位同学绘声绘色,极富感染力的讲了自己四年级晚上一人在家时的恐惧心理和如何克服恐惧的行动。

  可以说营造教学情境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时空跨越,更有效的丰富教学内容;很大程度地发掘了学生情感、知识、智力的内在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全球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在蓬勃兴起,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依靠它,可以极大的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作为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所跨领域多,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更多语文资源显得比其他课程更为重要。但如何利用网络,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呢?我认为这方面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应打破传统框框,不要拘泥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应当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开展扩展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学习。一个学期里,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完成了一次专题练习,两次小报编辑。其中较好的专题有《熊猫》、《年》、《丹顶鹤》、《竹》等几篇,专题的深度及范围都完成的不错。此外配合教材学习,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让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了解贝律铭的情况和建筑作品、体会建筑艺术魅力;学习《凡尔赛宫》后向同学们介绍故宫历史、景点;找到一些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等等。通过网络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并沟通与其它学科的练习,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拓了广大空间。

  总的来说,“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已经是一种共识,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学中应力求接近生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