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
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
作者:葛洲坝高级中学 陆美娟(语文高级教师)
2002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呈现出教学理念先进、学科特点明显、选拔功能突出等为人们所共认的特点,对高中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方面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2年语文高考试题有多方面的创新,但它们的共同指向是人、人的精神、人的能力、人的创新精神。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在教学参考资料中寻找完美答案,学生习惯于在教师的讲解中获取正确答案、唯一答案。而今年试题第十七题古诗鉴赏,答案首次认可了考生“折柳不是关键词”的理解,改卷中类似认为“故园情是关键”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该题便得了高分。这给了我们教学一个明确信号:语文作为青年学生接受人文科学的重要载体它将恢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本来面目,它将尊重学生的创新、学生的个性,发现和承认学生的灵气。其实在新的教材、新的課改中我们已经看到課后练习非唯一的答案越来越多,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能言之成理的张扬的个性。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仅适用于文艺批评,同样也适用于我们中学教学。当然否定唯一答案,也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教师的权威,这期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要增强课程意识,拓展视野。2002年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科学性、时代性等多“性”综合。毋庸讳言,我们有的考生文化积累少得可怜,如第十七题将“折柳”的寓意理解为美好事物遭破坏,第十八题在“千里江山”后填“万里赤壁”“万里雪飘”等;有的考生思维不严密,如第二十五题已给诗行中的“海、浪花、涛声、鱼虾、海鸥”、“字典、部首、音序、文字”有明显的种属关系,不少考生视而不见;在解第二十三题时不少考生将“校园宽带网”生拆成“校园”、“宽带网”两个词,关心生活、贴近生活是高中生的应有的思维品质。高中生活是紧张的,更应是充实而多彩的,师生应该有大语文的理念,开发环境课程,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课本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它更应是学生上下五千年、纵横五万里遨游的帆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高中生的思维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严密度。今年试题中的阅读《话说知音》均分只有9分左右,究其原因有不少考生对原文仅略摸皮毛即开始答题,没有走进文章,自然谈不上跳出文章,因此答题浮光掠影,不能触及实质。思维的浅薄也体现在作文中。不少考生或只重心灵、或只重选择、或写一个低幼的故事。思维既不严密也不深刻。其实题干中“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两个问句已经在文体和内容上作了提示,只可惜我们不少考生轻易“拒绝”了命题人的“好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与学中都应该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日积月累中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
2002年高考试题导向明显,高考与素质教育已“亲密接触”。素质作为一种较稳固的心理品质,它是可以培养可以教化的。因此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应是当务之急,素质教育一定要走进课堂,走进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