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境与语文素养的关系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语境与语文素养的关系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课题创意: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初中语文教师 吴云
课程名称: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
立项时间:2004年5月 宜昌市科规办 市级课题
七年级承担子课题名称:语境与语文素养的关系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情随意转”、“时过境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境之重要,前人早有所见。做为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构建之一的语境是人借助语言文字完成语用交际的场所,研究语文交际圈教学,研究语境应为首要。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语境也有多处做了要求与说明,仅以阅读板块为例:
在阶段目标之中,第一学段阅读之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阅读之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阅读之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阅读之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之八:“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实际”、“文化背景”等都是语境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那什么是语境呢?
语境是语言存在的具体环境,在语文交际圈里,这一概念表述为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特征的语文交际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前后关联等。在一定的语境中,语文交际者通过语用学习或实践,培养语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并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信息传递工具,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总要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不问语境,单纯的技术性训练不仅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极有可能培养出“不会交际的人”,这是有悖于语文教育的任务的。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首先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语境对语言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语文交际者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语境的真正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至今我们还没能总结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语境理论来。我们认为,语境研究是杂而有章的,是有其规律可寻的。没有无规律的存在,只有存在的规律未认识。
语境是人为设置、控制的客观情景,语境按优化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优化语境、较优化语境、不优化语境,课堂是高度优化的语境。平常说语境,一般是指导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所、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场所,通常称为狭义的语境。此外,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也属于语境的范畴,与狭义语境相对应,通常称为广义的语境。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语用和表达效果影响很大。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等,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并不难。但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就不同了,孤立的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于一篇文章,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便很难得到正确的解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用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空气和水一样。我们学习语言,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音、词汇、语法等有关的语言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等等,更主要的,还要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地理解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地使用语言,所以语用行为的萌动、发生、持续与转换离不开语境。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实现的。我们知道,语文素养不是一个知识点,也不是某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学生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靠他在语用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悟”,没有学生自己的“悟”,他便不可能有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语用行为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语用行为不是分段、概括大意、说中心思想,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听、说、读、写”语用行为的发生,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富有创造性地对话,实现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能动地认识、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进行语感迁移,进而形成自己的用语习惯和语言风格的过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做为交际工具的语文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学生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素养也只能在交际中形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交际圈教学十分注重语境的创设。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们应如何创设不同的语境才能最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对文本中的词、句、篇我们应如何结合语境来理解其真正的文义?语境创设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实验中得以解决。
二、实验原则
1、和谐发展性原则。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自然而和谐”地对话;通过对词、句、篇的解读,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主体实践性原则。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以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出现于语境之中,都是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所以教师与学生在对语文资源的占有与利用方面应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独占资源。学生在对资源信息的分辨、筛选与利用时,教师仅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灵活运用“首席策略”,监控学生活动,但不是把持学生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用行为的个体,能按内容要求实施交际行为,做积极的实践者。
3、有序开放性原则。在实验中,对词、句、篇的分析,遵循“小入口大开口”原则,要灵活借助“读写听说”等语用行为的实施,尽量通过开放性的探究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实验目标
总课题力求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探究合乎时代发展的语文教学新方法和新模式。七年级子课题的具体目标为:探究语境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语境的创设途径及方法,探寻语境的创设、衍生规律。
1、理论探索目标
探索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之一的语境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找寻语境的创设、衍生规律,为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的最终确立添砖加瓦,形成有别于传统课堂、常规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可供推广的语文教学新方法及新策略。
2、实践探索目标
经过实验,师生具备以下几种意识和能力:一、能结合语境(上下文、文化背景等)对字、词、句、篇进行正确地解读。二、能释放藏于师生心目中的本土文化,并将之活化为新资源(教材)。三、能根据语境的需要,正确地借助字、词、句、篇实施读、写、听、说等语用行为。
四、实验内容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重要文本资源,师生借助对“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大板块的聚会式解读,对学生语境意识进行卓有成效的培养。
五、实验对象及时间、检测手段
1、实验对象:茅坪初中七年级学生
2、实验时间:一学年
3、实验检测手段:一是借助《七年级“语文交际圈教学实验”课堂教学评价表(语境创设40分)》、《“语文交际圈教学实验”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表》对师生课堂教学(关于特定文本的解读)和综合性学习(以特定话题为主题或研究专题)情况进行检测。二是将“读、写、听、说”纳入考查考核范围,对学生语用行为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六、实验控制及策略
目前,影响本实验的自变量主要有:一、实验教师对“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二、传统积习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教师观念转变很难。三、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很难确定。实验中,拟采用以下策略对上述变量分别实施有效的操作和调控。
1、通过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对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2、通过集体备课、上示范课并组织评课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3、关于学生能动性的激发。①把培养学生读写听说意识与习惯、意志品质、人文气质等非智力因素融合于话题聚会之中。②让学生参与到话题的确定、聚会的设计、项目的实施等环节中去,培养学生自主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③通过有价值地肯定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发展计划
1、准备阶段
时间:2004年2月至8月
主要工作:确立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框架,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
时间: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
主要工作:开展实验并获取实验成果
八、课题实验小组成员名单
1、实验顾问
王本华(人教社中语室语言学硕士,“九义”语文新教材编委)
余 蕾(宜昌市教研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温新阶(《宜昌教研通讯》主编)
张 豪(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办公室主任)
向元茂(秭归县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向德蛟(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 云
3、实验实施小组
组长:吴 云
成员:茅坪初中语文教研组七年级备课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