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无论是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还是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为改变这一令人忧虑的局面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中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低下仍然令人怵目惊心。
一、能力形成需求的差异与实践的错位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技巧不是平起平坐的兄弟关系,其主次顺序为:“听”次于“说”,“说”次于“读”,“读”次于“写”,因而“写”是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应用价值较高的能力。
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误区: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材看,目前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课本。虽然一些语文课本也提供了用于写作教学的提示和文题,但相比之下形瘦影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从教学时间的消耗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而且作文教学课时有时还要被利用于选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已偏离了科学的轨道,步入喧宾夺主的境地。
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目前中学生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八千字左右,每天的写作训练量只有六十字左右。这样的'训练量与核心写作能力的养成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魏书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天写作五百字左右的文章,烟台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写作量不少于二万字。这些做法,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我们应当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试想,即便让一个学生在一学期内把一本语文书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对他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呢?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篇目教学打基储写作教学练能力,把教学实践的重心位移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上来,这样也许才能真正见效。
二、对理论的肢解导致践行的错位
长期以来,“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思想一直统治、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为主”的本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序而高效的学习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置能动有形的学生于不顾,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被支配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被操纵的'工具或被灌注的器皿。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尤为突出,虽屡遭挞伐,但阴魂不散,严重窒息着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课本为主”的提法并非完全排斥其它有益读物的补充,但在教学实践中,诸多有益读物已成为学生的禁书,“唯课本是读”已成为一些家长和教师训诫学生的信条,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成为“死读课本”和“读死课本”的书呆子。“课堂为主”并不排斥其它场所的有效补充和整合。只重视课堂,把学生一连十几个小时笼在教室里,忽视学生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导致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一手硬,课外教学一手软。
“带者儿童走向学科,不要带着学科走向儿童”,这一教育名言也许会给我们对“教师为主”的说法引发新的思考和新的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要求他的实验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学生在初中毕业时精心选读二百部优秀文学作品,这给我们对“课本为主”的理解带来新的启迪。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质量,优化学校课堂、家庭和社会的组合,拓展学习的时空,为我们对“课堂为主”的理解和实践操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如果我们能从对理论的理解把握上系统全面些,在实践上从客观需求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模式,强化语文教学的务实性和开放性,语文教学也许会出现新的希望和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