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考试现状综述
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传统基础学科,其地位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如此,它应该有一套比其它学科更 成熟的教学方法,更科学的考试方式,因而它的效率也应该比其它学科更高。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现在初 中语文教改的步子迈得最慢,语文教师教得最吃力。原因何在?除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不明外, 现行初中考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在背离其规律的道路上久久徘徊。
面对这种状况,探讨出一种较为科学的初中语文考试方式,以此促进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那么初中语文考试现状如何呢?
第一,卷面的零乱性,反映出考试的盲目性。现在无论是中考还是非毕业班期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基本 上是三大块,即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按传统观点看,这“三大块”几乎包容了全部语文知识,似无可厚非 ,但细细琢磨不难发现,各块中支题间互不相干,缺乏内在联系,缺乏可考的必然性,整个试卷过于零乱。无 论命题人如何标榜试题的高水平,都脱不掉知识点的拼凑这一模式。有一份试卷基础知识共七题:“1.选出下 列注音全对的一组;2.选出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另有一份初二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题,短文选自教材(课文已讲,有无考试意义放下不说),此题共四小题,18分:“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分析短文结构填空:a.()至()为第一个层次,主要说明了();b.()至()为第二个层次,主要说 明了();()至()为第三个层次,主要说明了();3.写出短文主要说明方法;4.用?画出文中生动说明 的句子”。这两组试题一个共同点是各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反映不出可考性,说明命题盲目。用这样的试题 来衡量教学质量,可信度有多大是勿庸多言的。
第二,试题的机械性,导致学生得分的偶然性,既不能准确衡量学生语文能力,也不能正确反映教师教学 水平。由于客观试题的兴起和引入,现在初中语文试题目益机械化,选择题、判断题几乎占试题总量的40%。这 些试题的最大特点是答案的凝固性,用它测验学生记忆能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测试语文综合能力却不一定科 学。正是由于这类题的大量出现,导致学生得分的偶然性,所谓“考试无常”恐怕就是由此产生的,此其一; 其二,试题的机械性局限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考得高分就是目的,为达到这一目 的,只需去寻找可考的“这一个”,无需仔细咀嚼文章内涵,更不必花时间进行语文知识运用训练。否则,不 但老师不依不饶,更重要的是得不到高分将失去深造的机会。于是整天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死扣知识点 ,用机械操作的方法学习语文,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其三,试题的机械性掩盖了教师素质 的差别。现在教师用书、练习册、测试题应有尽有,考试就是这些资料的撷取拼凑,教师只需让学生把这些资 料上的“知识点”记牢,无需讲究什么讲课水平和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没有影响 ,有些素质很低的教师“教学质量”不是反而很高吗?
第三,考试结果的假象性,诱发了教学中的投机行为,客观上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正因为现行考试模式 不能正确反映语文教学真实情况,所以其结果具有虚假性特征,它掩盖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真象,掩盖了素质教 育和机械操作教育的差别。有这样两个教师,一个倾自己所学,每讲一篇课文都把学生带进艺术天地,学生对 文章优美的意境、形象的描写、真挚的感情体味细微,因而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都达到一定高度,但他的 学生却输于“点”的死记硬背,所以考分总不理想;另一位教师,他不讲什么意境和描写,甚至连课文也不分 析,只把每课可考的“点”抽出来让学生死背,结果每次考试得高分。如果从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最终目的的角 度观察,前者显然比后者艺高一筹,然而,事实是前者每次挨训,而后者模范当了,奖金得了。这种现象如何 解释?这就是考试结果的假象性。虽是假象,但很诱人,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此作为评估教师工作的 依据,从而诱发了教学中的投机行为——一些人为得高分而不择手段;另一方面教师都忙碌着争高分而荒于心 平静气地探讨教改——还是驾轻就熟、谨慎从事来得妥当。
以上简略分析了初中语文考试现状,虽是浅显的一管之见,但仍可从中看出,现行考试模式已对初中语文 教学产生阻碍作用,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如何改?既然还没有一种更科学的考试方式来取代目前的一纸定音, 那么寻求一种较为合理的试题形式却是可行的。循着这条思路,我认为初中语文考试分为巩固、应用两种题类 为宜。
巩固类试题测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某阶段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语文知识包括听记读写等方面的知识,因 此这类题也应是综合性的。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具体文章这个载体,离开载体去研究语文知识没有任何意义 ,同样,把语文知识从载体中抽出来考试,把语文变成了机械操作,所以巩固类考题以阅读形式为宜,便于综 合考查。选文应以教材以外文章为主,这可避免学习中的守株待兔和教学中的取巧行为。此类题量不宜过大。
应用类试题应成为初中语文考试重点,其目的在于检验学生语文知识适用能力。这类题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创作,目的在于检验 学生能否调动和驾驭自己所具备的一切知识进行创作。这里所说的创作不仅仅指写一篇作文,而是指一切可以 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的活动,如可以写一篇作文,可以发表一场演说,也可以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读书方法 ,更可以试作一篇广告等。这个层次难度较大,唯其难度大,才能准确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也能体现教 师素质对教学的影响。为了使应用类考试出实效,不防借鉴英语考试方式,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法,从 而得出学生语文整体成绩。
为准确体现这两大类试题特点,命题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加大试题容量。试题容量是指试题所包含的知识量,换句话说就是答题所需用的知识量。传统试题过于 单纯,这不便于启发学生扩散思维。大容量试题虽然给学生解题增加了难度,但这样考试的结果可信度才会更 高。例如,现在考试通常有这样的题型:“说说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并指出这种描写方法的表达作用。”这 道题容量太小,而且过于机械,学生完全可以照老师平时讲的这类题解硬套;换成这样,效果就不同了:“用 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写一句话,并简述这样写的理由。”要解这道题,首先要知道原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其次要知道这种描写方法的运用,最后还要知道这种描写方法的表达作用。这样大容量试题考查是多向性的, 对检验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以主观型试题为主。语文知识,特别是读写知识,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在教师用书把知 识框得过死,不给师生一点发挥的余地。而命题人更是变本加厉地把原来框死了的知识凝固化,派生出大量客 观性试题,学生答题不能越雷池一步。我认为,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就应以主观性题型为主进行考试,让学 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自 信心。当然,主观性试题答案的多样性给阅卷带来一定困难,阅卷人的感情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却是不可忽 视的,只要在实际运作中加以规范和约束,这些不利因素都是能够克服的。